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送碗背后的喜喪文化:從愛老敬老衍變為一門生意

2015/9/6 12:12:12 點擊數: 【字體:

送碗背后的喜喪文化:從愛老敬老衍變為一門生意

市民收到的壽碗 成都商報記者 王勤 攝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到成都生活已經十多年,44歲的瀘州人王先生參加過無數葬禮,每次葬禮他都會收到一個“壽”碗,前前后后已經有20多個,但他一個也沒留下。“感覺還是有點不舒服。”住在成都龍潭寺的王先生說,這在當地是一種習俗,但他知道很多人和他一樣把碗都扔了,感覺這樣就很浪費了。
 
  不愿收
 
  葬禮上收碗
 
  覺得晦氣
 
  上周,王先生一家三口來到龍潭寺某小區,參加了自己一遠房親戚的葬禮,在宴會上,主人家將宴會上使用的飯碗贈送給了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王先生雖然拿了三個碗,但是并沒有帶回家,而是扔了。“我們那邊只有壽宴才有送碗的習慣。”王先生是瀘州人,他還是覺得葬禮上拿的碗有些晦氣。“前前后后扔了20多個碗。”王先生也認為很可惜,畢竟這些是主人家精心準備的。“但是哪個用嘛?”王先生表示,放在櫥柜里,就能想到有多少親朋好友去世了。
 
  據他介紹,這些碗有紅色也有青色,和自己家里的色調不一致。“這次葬禮坐了30多桌,每桌有10個人。”他還特意向親戚打聽了一下,一個碗的價格是5塊錢。“扔了還是可惜。”他認為,這種風俗還是有點浪費。
 
  為何送
 
  將長壽
 
  分享給賓客
 
  楊先生是一個老成都人,他認為送碗是一種善意的心理,把長壽分享給更多的人。據楊先生介紹,喪宴送“壽”碗是一種風俗,只有年滿80歲的老人去世才會向賓客送碗,“并不是所有喪宴都會送。”楊先生的母親在80多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在舉辦葬禮的時候,專門找到了訂制壽碗的公司,做了110個紅色飯碗,并在碗上刻了“壽”字。
 
  楊先生還特意將這些碗裝在了一個小袋子里,裝上了香皂和毛巾。“這是一種禮儀,是對前來吊唁的親戚朋友的答謝。”楊先生特意選擇了18元一個的碗。在他的印象中,10多歲的時候就知道有這種習俗,但那時并沒有專門送的碗,都是自己喪宴上吃完后賓客自己拿走桌上的碗,后來經濟條件好了,才專門訂制。
 
  王先生遠房親戚所在小區的物管經理盧先生說,小區的老人過世都會在小區內辦一場壩壩宴,桌子凳子都是外面借來的,并專門請了白案廚師,老的習俗還是在新的小區延續了下來。盧先生說,自己是自貢人,他們那邊沒有這種送碗習俗,但是在丈母娘的解釋下,他還是接受了這種方式。“他們說這象征著長命百歲,還專門給家里的小孩用這個碗”。
 
  今年51歲的小區居民葉先生和家住金牛區的周先生都認為,這種習俗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認為晦氣,那么葬禮都不用去參加了”。在文化單位上班的周先生抽屜里放了三四個壽碗,其中有些就是葬禮上拿回來的。他將其中的一個碗拿來喝咖啡。“這比一般的紙杯子好嘛。”他認為,送碗的這種行為更代表了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更應注重這其中的內涵,也是對長者的尊重。
 
  不收碗的原因
 
  做工程的魏先生說,用起這個碗就能想到過世的人心里還是有些不舒服,畢竟這些人生前都認識,還是比較熟悉的。
  市民王先生說,一些年輕人會覺得這不太吉利,因為這畢竟是從葬禮上拿回來的東西。
 
  一些網友表示:不知道這些碗應該怎么使用。是拿來放著?還是拿來吃飯呢?
 
  送壽碗的原因
 
  老成都楊先生說:送碗是一種善意的心理,把長壽分享給更多的人。
 
  老成都楊先生說:這是一種禮儀,是對前來吊唁的親戚朋友的答謝。
 
  文化單位上班的周先生說:實用,也是對長者的尊重。
 
  送碗背后的喜喪文化
 
  從愛老敬老衍變為一門生意
 
  四川省民俗協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民俗學教授毛建華認為,高壽的人離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是一種喜喪,人們認為用了這個碗,自己也會長壽。這是一種良俗,并不是惡俗,同時也是一種禮儀的體現,更多的是一種敬老、愛老的行為。
 
  “壽碗”作為孝文化的載體,最早出現在明朝,明清時期的帝王就數次為自己的生日慶賀制作壽碗,以清康熙、乾隆、嘉慶等帝王為例,每到自己的“壽辰”,就授命宮廷事務處制作堪稱“工藝品”并刻有“萬壽無疆”字樣的壽碗,這種最早出現的壽碗由于其特定的出身和工藝,一般擁有者都會珍藏起來,傳于子孫后代。
 
  由于帝王祝壽用壽碗,在民間也就相應地出現了老人壽辰用的壽碗。據說,從前在參加老人壽辰時,有些討壽者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將壽碗裝進衣袋,或大搶出手,主家并不責怪,反認為“有福有壽”。有的人宴后向主人討要壽碗,也有主人主動贈慶壽者“壽碗”一對,使受贈者沾老壽星之福,俗說有“延年益壽”之兆。
 
  從“壽宴壽碗”到“喜喪壽碗”
 
  給孩子當飯碗,寓意“沾沾老人福氣”
 
  據民俗資料顯示,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風俗,凡有長壽的老人去世,大家都要去討壽碗,拿回去給自家的孩子用來吃飯,意思是沾沾老人的福氣,祈求長生。 這層意義上的壽碗,是為高壽老人過世時辦喜喪待客用的碗。舊時醫學技術不發達,小孩子的存活率普遍不高,人們就迷信地認為,如果小孩子用了長壽老人用過的碗,就會跟著沾上老人的長壽之氣。老人的壽越大,這種壽碗就越搶手。
 
  這個風俗的來源,據說是來吊唁的客人,因家里窮,或孩子沒來,或有其他人沒來參加,就用碗添了飯菜帶回去給孩子或者家人吃,這碗理所當然地要捎走了。后來日子好過了,這樣的碗就被稱為長壽碗,既有對去世老人尊敬的意思,也有討個吉利的味道。
 
  從“普通的碗”到“訂制生產”
 
  廠家:訂制葬禮壽碗,成都及周邊的居多
 
  毛建華說,原本壽碗碗上還沒有什么字,后來商家從里面找到了商機,開始訂制一些壽碗。
 
  昨日,記者找到了兩家訂做壽碗的公司。一家公司的負責人馮先生說,自己做這種業務有兩年了,主要是市場需要。“但更多的是壽宴的碗,占了90%。”他說,葬禮送碗的相對較少,這些碗的價格從7元到10元不等,一般要100個才起訂。
 
  另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周偉說,葬禮送碗的占了他們訂制碗的5%到10%左右,一個月會接到兩三筆這樣的訂單,以成都和周邊地區居多。在德陽和綿陽這些地方就比較少了。
 
  名詞解釋
 
  喜喪
 
  《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所謂“喜喪”即全福,全壽、全終。
 
  全福
 
  生前自家門內確系“螽斯衍慶”,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全壽
 
  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全終
 
  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成都商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