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保存著、埋藏著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包括草原民族的古代城址、軍事設施遺址、宗教祭祀遺址、水利設施遺址、墓葬遺址、各種民族文字的碑刻和文獻等。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承載著草原民族的、地方的歷史和特點,是人類歷史的記憶,民族文明的展現,我們應給予高度重視。”日前,在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舉辦的“2015國際草原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史金波如是說。
史金波指出,在精神方面,廣袤的草原以其寬闊的胸懷,向人們展示出大自然的雄渾、壯觀,給草原民族帶來粗獷、豪放、爽朗、淳樸的特質。草原民族的性格氣質、心理特征,深深地流淌在草原民族的血脈中傳承至今,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史金波指出,隨著草原旅游、礦產資源的開發,草原安全受到了威脅。我們在開發、利用草原的同時,一定要重視草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要珍惜草原給予我們的物質方面的財富,更要珍惜草原恩賜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要感恩草原,敬畏草原,尊重草原,發展草原,要用這些寶貴的遺產服務于當今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