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科普、詩情和畫意怎樣才能完美結合?一套為兒童講述二十四節氣的原創科普圖畫書《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給了我們準確的答案。隨著圖書市場興起的“繪本熱”,以及近期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這套童書自然受到了廣泛關注。它的難得之處在于,這是專家寫給孩子的書,讀后既有知識的獲益,更有故事的童趣。
在《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一書中,自然體悟、生活技藝、民俗歷史融貫一體,不露痕跡。小女孩牙牙來到農村爺爺家,這里的生活對牙牙而言既陌生又神奇,充滿著發現、觀察、體驗和創造的樂趣。牙牙作為小主人公,拉近了與每個小讀者的心理距離,她用圖畫記錄了見聞,親歷二十四節氣的變換。畫面直觀形象,情趣怡然,又巧妙穿插不同節氣的天文、氣象、農事、物候和民俗,讓我們輕松地獲得了知識,了解到“節氣”蘊含的“人文地理”與“博物智慧”。
“古人如何確立二十四節氣”“太陽黃經度數、地球太陽位置與節氣的關系”等問題,在圖畫中都有明晰的解答。看過此書,你會很容易發現節氣命名背后圍繞的三條線索:寒暑溫度變化、降水量不同和感應時節的物候勞作。比如,“立”表明的四季之始,“二分”的晝夜平分,“二至”的典型極致。二十四節氣中,“暑”與“寒”對應溫度變化的細膩感知,“雨、露、霜、雪”是對降水量及形態的微妙描述,更有“驚、清、滿、芒”遵循物候而作的智慧。
閱讀全書,你會有一種感受:中國古人很“講究”。相形之下,在物質條件相對優越的今天,我們也難免汗顏。我們追求的所謂“品味情調”,常常是舶來的時尚和不明就里的享受,遠不是祖先的精致優雅。因為,慢生活一去不返,我們往往忘卻了感應自然、順應四時的生活技藝。正如書中所枚舉,雨水“柳發芽”,驚蟄“動物醒”,春分“燕歸來”,白露“燕南去”,如今又會有誰在意?
某種程度上,書中記錄的耕種麥收、種瓜點豆等諸多農事,城里人早已不再問津,清明踏青、冬至吃餃子、大雪堆雪人、吃時令菜等習慣也漸漸變為殘存的符號象征。也許有些人認為,節氣、時令與習俗不過只是形式。然而,這卻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含著“不時,不食”的飲食觀,順應四時的養生觀。在我看來,二十四節氣是天人合一觀念的最美呈現,古人通過不斷感應、變化、調適和效仿,獲得了精準的秩序感。反之,喪失觀察“物候”的興趣,顛覆時序的作息,無異于自絕與自然的聯系。
從而,“不接地氣”的根本問題乃是“不順節氣”,自以為是地自我封閉。節氣絕不僅僅是利用動物、植物活動“指示”時間那么簡單,它從深層折射出中國人“生活的藝術”。它時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語境,用“仰觀俯察”的藝術思維,“觀物取象”的歸納智慧,建構了多情的意象世界。《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一書中所收古人“詠物寫景”的節氣小詩,無不是“以物比興”的呈現。可以說,中國詩歌始終未曾離開這種“感時”而生的抒情傳統,二十四節氣是令人心醉的“物語”與“人事”的對答。
然而,它又不只是藝術的,更是哲學的。在本質上,它通往一種實踐的哲學。二十四節氣既是自成系統的認識論(認知體系),又是具體的方法論(實踐指南)。這種宇宙觀直接從生產、生活經驗中累積提煉,既非抽象演繹,也非理論空想。要知道:零散易,系統難;理論易,實踐難;創制易,流傳難。二十四節氣,無疑實現了特殊與普遍、具體和抽象的統一,是中國古人“自然觀”“審美觀”的完美表達。當西方實用主義標榜“日常生活審美化”時,二十四節氣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審美觀的基調:將自然氣象融入生產,用詩性的智慧賦予農業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藝術性。
可以說,節氣是最純粹的中國化的時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顯了一種中國闡釋與中國氣派。如它劃分時空的規制模型就遵循了“圓”與“周”的思維,周行不殆,循環往復。對節氣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生發變化”。四時與五行的比附關系,寒暑晝夜背后的陰陽消長,無不映現著《易》的精神內核,道家的“宇宙氣化”。從而,閱讀二十四節氣,更是悟“變與不變”的宇宙之道,它無疑是最高的中國智慧。
優秀的童書雖寫給孩子,卻也能開啟成人的心扉。文化是有溫度的,知識是有情感的,或許是此書給我們的最大教諭。二十四節氣的背后是一個多情的詩性世界,是中國古人體悟宇宙、親近自然的曼妙智慧。隨著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農耕文明離我們漸漸遠去,已成必然。當更多人久居城市,難免會喪失對土地的情感和對自然的感知,變得神經“粗糙”,麻木起來。換言之,我們又何嘗不是孩子,也在“尋找失落的世界”。
如果說,孩子在書中學會了聆聽自然“語言”,敬畏熱愛生命,感受成長樂趣,那我們成人又能習得什么?也許有人問,我們不在農村生活,不從事農業生產,不再依賴太陽認知時間,節氣還有什么功用?我想答案是:它能幫我們重建詩意生活,重尋美好記憶,培養細膩感知。我們要慶幸有比四季更精致的二十四節氣,感恩祖先留給我們24個體悟宇宙的美妙瞬間。在節氣的使用價值背后,是深厚的思維積淀和豐盈的審美內涵。它是中國智慧對自然的“觀照”,形成了我們理解宇宙、時空與自身的生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