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代統治者承襲倡導,沿至清朝,“孝治天下”已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清代諸帝躬身實踐。作為奉養太后、太妃之所的慈寧宮,即成了清帝踐行孝道的歷史見證。
康熙帝對祖母之孝
慈寧宮,處紫禁城隆宗門以西,修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幾組建筑的統稱,包括慈寧花園、壽康宮、壽安宮和英華殿等。按照皇家禮儀,皇帝去世之后,其皇后、妃子遂成太后、太妃,須遷居至專為她們而建的住所,即慈寧宮。
清朝入關后,慈寧宮仍是奉養前朝后妃之地。順治十年(1653),經過幾個月的工程建造,慈寧宮迎來了它在清朝的第一位主人——昭圣太后(即孝莊太后)。
昭圣太后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母親、康熙帝的祖母,相繼輔佐三君,對穩固清初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康熙帝,即位之時年僅8歲,兩年后,生母孝康章皇后病逝,昭圣太后便成了康熙帝的唯一至親。康熙帝曾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躬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此種感受,確非虛言。康熙帝以實際行動竭誠報答昭圣太后的撫養之恩。
昭圣太后在世期間,康熙帝三十余年如一日,每天必“親詣慈寧問起居”。遇有節慶,更要前往慈寧宮行禮。康熙帝認為,“問安視膳,趨侍庭闈,以盡孝道,為子孫者之恒禮”。所以,特諭令起居注官不必每次隨行記錄。即使外出巡視,也時刻掛懷祖母于心。如康熙十年(1671)、二十一年,東巡至盛京和興京,每天必發折向祖母請安;沿途撈獲鮮魚和野味,遣人亟送北京,讓祖母品嘗。康熙二十四年九月初一,“上在青城,聞太皇太后違和,即啟行星馳來京”。次日抵京后,立刻趕往慈寧宮問安,并接連幾日數度往探,直至祖母漸愈,康熙帝方覺心安。
在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昭圣太后年事益高,經常患病在床?滴醯“無日不虔潔精誠,默行祈禱”,并且朝夕在慈寧宮中“席地奉侍,親調藥餌,寢食俱廢”。當祖母病情加重,康熙帝更是晝夜不離慈寧宮,“隔幔靜俟,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
康熙二十六年底,昭圣太后病逝于慈寧宮,謚曰孝莊文皇后。深知孫兒性情的孝莊太后,在遺誥中特意勉勵康熙帝要以社稷為重,不可過于悲痛。可康熙帝還是悲痛異常,“哀號痛切”“五內摧迷”。幾日之后,依然晝夜痛哭。任憑大臣們竭力勸諫,依舊無法緩和心底悲傷。至于孝服,依照禮制規定,過了27天即可除去,但康熙帝執意要求延長至27月。對年內辦理喪事的祖宗規定,他也認為太過簡促,于是不顧大臣們的一再反對,改到了年后進行。這種至孝之舉,可謂歷代帝王親踐孝道的典范。
孝治天下
清代皇帝竭心盡孝,既有尋常人一樣的尊老敬親之情,也意在以身作則,示范天下。順治帝在位時,曾在詔書中強調:“帝王以孝治天下,莫大乎事親,必福壽康寧,而人子之歡心始暢。”可見,“事親”與“孝治天下”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體?滴醯壅f得更為明晰:“人孰無祖父母、父母,為子孫皆當盡孝,何分貴賤?朕孝治天下,思以表率臣民,垂則后裔。”即希望從自身做起,后世子孫及天下百姓都能侍奉親長,無違孝道。
雍正帝即位之后,其生母仁壽皇太后暫居于“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未及移居寧壽宮,便于雍正元年(1723)五月病逝。于倉促之際,仍能看到雍正帝對皇太后的誠敬孝心;侍蟮貌≈畷r,雍正帝“詣永和宮親視湯藥,晝夜無間”。至皇太后病重去世,雍正帝“擗踴號慟,搶地呼天,哭無停聲”。一年之內,連喪父皇與母后,雍正帝的悲痛自可想見。雍正三年二月,雍正帝諭令直省督撫:“朕惟古昔帝王,以孝治天下。誠以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則也”。雖然雍正帝繼位期間侍奉生母時日較短,但其對孝道的認識同樣深刻,并且提升到了維系“天”“地”“民”重要準則的高度。
乾隆帝登基之后,對久無皇太后居住以致瀕臨傾圮的慈寧宮進行了大規模改建,以便更好地侍奉母后,盡達孝心。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帝即位伊始,下旨拆除慈寧宮西側的宮墻,辟地新建壽康宮。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正式迎接其生母孝圣憲皇后,也就是后來的崇慶皇太后入住壽康宮。所以,此后史籍記載皇太后居住于慈寧宮時,只不過沿用了籠統說法,準確來說已是壽康宮。除了日常的請安、侍奉外,乾隆帝還屢屢在南巡、東巡時攜母同行,且極力滿足皇太后所需。最能體現乾隆帝竭盡所能博母歡心的舉動,當屬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三十六年連續3次為皇太后舉辦的六十歲、七十歲和八十歲壽典。以皇太后八十壽誕為例,不僅有各方紛紛敬獻的奇珍異品,乾隆帝還親自登上戲臺,著彩衣獻舞。正如乾隆帝在即位之初所言:“朕惟致治之本,孝道為先。”“以孝治國”的指導思想,在乾隆朝得到繼承與進一步發揚。
崇孝治而維風化
嘉道以降,清廷漸受內憂外患的侵擾,國力難比康乾盛時,無力全面修繕慈寧宮,但清帝問安行禮、“孝治天下”的行動并未改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帝對待生母以外的其他太后太妃,也是無微不至,極盡孝道。如道光帝的生母喜塔臘氏,早在嘉慶二年(1797)即已病逝。道光帝繼位后,一方面追封生母徽號,以感念生養之恩;另一方面,把無盡孝心放在了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皇后身上,始終恪盡孝禮,傳繼和發揚了清朝“以孝治國”的理念。
在躬身實踐的同時,清朝皇帝還將孝道普及,推向全國,力圖形成人人孝親敬長的社會風氣?滴跏,康熙帝任命大學士熊賜履為總裁官,纂修《孝經衍義》,于二十八年纂成后,刊刻頒發,對社會教化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正如康熙帝所說:“興起教化,鼓舞品行,必以孝道為先,節婦應加旌表,孝子尤宜褒獎。”有清一代,清廷多次下令地方官,挖掘各地的孝子、孝女事跡,通過旌表的方式予以表彰和鼓勵。
在位任職的官員,當遭遇父母去世的情況時,需要回籍守制,以盡孝思。清代諸帝對此均有過嚴格的規定。乾隆帝繼位之初,明確下旨“禁在任守制”。針對留戀官位而不肯守制的官員,乾隆帝則嚴懲不貸。乾隆元年九月,福建漳州總兵官李蔭樾上奏稱,繼母顧氏病故,照例應丁憂回籍,但自己剛剛上任,加之妻兒無人照料,所以請求允準留任。乾隆帝看折之后,隨即痛斥李蔭樾“貪戀爵位,而忍忘其親;公然自奏,而不以為愧”。甚至狠狠地說:“朕從未見世間有此等無恥之人……李蔭樾但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滅性滅情,無禮無法。誠有玷于圣世,不齒于人倫。”最后下旨將李蔭樾革職重處。乾隆帝處置李蔭樾,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也把孝道作為規范推廣至官民之間。
“禁在任守制”的規定,貫穿整個清代,極少有特例。即如道光帝所說:“我朝以孝治天下,凡屬丁憂人員,非有重大事務,從不奪情起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崇孝治而維風化”。在人人重孝、盡孝的社會風氣下,老人有所養,有所終,由此出現了大量的高齡老人?滴醯、乾隆帝在位期間,多次舉行“千叟宴”,邀請數千位老人一起,共享盛世發展成果。
有清一代,“以孝治國”始終是統治者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以康、雍、乾為代表的清代帝王,躬身實踐,盡展孝道。清代帝王提供的歷史經驗,值得當今社會借鑒。
作者簡介
孔勇,山東曲阜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