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除了玄奘,還有他們

2017/6/30 18:00:48 點擊數: 【字體:

除了玄奘,還有他們

法顯看到中國團扇思念故土

  【說古論今】

  筆者從帕米爾高原回來之后,對于立于水草豐美的塔什庫爾干河谷東岸的高僧經行碑一直念念不忘。塔什庫爾干人管這個地方叫“三立石”,分別為東行傳法第一人安世高經行處、東晉高僧法顯經行處和大唐高僧玄奘經行處。

  玄奘,也許大眾對于他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還知之甚少,但因為吳承恩的《西游記》,早已經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對于安世高、法顯我們似乎更加陌生,其實他們都算得上是著名的佛經翻譯家,是比玄奘更早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

  安世高,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國,就是西方典籍中經常提到的帕提亞國。雖然身為一國的太子,世高卻專心于佛教,對皇位并不感興趣,父親離去后他更是看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放棄了皇位正式出家,并開始游歷西域諸國,學習各種語言,一邊尋求佛法,一邊傳經布道。早在西漢之時,中國和安息國已有使節來往,安世高來華之時,佛教傳入中國已有百年左右,但佛教經典的翻譯才剛剛開始,許多名詞都很難找到相對應的漢語,安世高精通中文,是對佛經進行翻譯的最佳人選。《高僧傳》中評論他的譯文用了“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這是相當高的評價了。現在我們看到早期佛經中的不少佛教名詞并不是印度詞匯,而是伊朗語詞匯,就和安世高有關。

  而法顯則是最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一位高僧。他的一生定格在公元334年至420年之間,那時中國的朝代是東晉。399年,法顯“慨嘆律藏殘缺,誓志尋求”,率領一行人馬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新疆的焉耆,向西南穿過今天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越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進入印度河河谷,經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入恒河流域,到達天竺,之后又橫穿了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揭陀國首都巴特那留住3年,潛心學習梵書佛律,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4年,最后從海上回到中國的青島。之后在當時的首都建康(今南京)譯出《摩訶僧祗律》40卷。他還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佛國記》,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都有直觀的論述,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也是中國古代關于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世界學術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

  書中關于新疆的描述今天讀來依然非常真實——“西度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有頃,至蔥嶺。嶺冬夏種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著名學者王邦維說,《佛國記》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歷史的極為重要的史料。

  法顯去印度時,正是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但笈多王朝缺乏系統的文獻記載,目前只有依靠《佛國記》來補充。《佛國記》非常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跡和僧侶生活,因而后來被佛教徒們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中國與印度、波斯等國的海上貿易,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而史書上卻沒有關于海風和航船的具體記述。《佛國記》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成為中國最早的記錄。

  不久前,故宮博物院的“梵天東土并蒂蓮華”中印佛教雕塑展吸引了許多觀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次從印度挑選的文物,大多是公元400—700年印度笈多王朝鼎盛時期的藝術代表,主要來自當時中國三位著名的赴外求法高僧所到達的印度的佛教中心。這三位高僧中除了法顯和玄奘,還有義凈。

  義凈前往印度走的是海路。他于咸亨二年(671)經由海船行出廣州,經過二十天左右,到達今天的蘇門答臘,用了半年的時間學習語言,然后從馬來半島南端西北行半個月后到達東天竺,學習了一年的梵語,最終到達自己朝思暮想的那爛陀寺,潛心學習經典并進行佛教經典的翻譯。大約在公元685年乘船離開印度東歸。義凈參與了《華嚴經》之新譯,一生譯出50多部與戒律、唯識、密教等律部典籍,與鳩摩羅什、玄奘等并列為大譯經家。他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了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起40余年間、57位僧人到南海和印度游歷求法的事跡,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在東晉法顯的時代,佛教傳入中國已經約有三百年的歷史了。僧寺日益增多,僧尼數目與日俱增,從印度和西域來的高僧也多了起來。但這些傳入的佛經難免互相矛盾,曲解不通處也頗多。一個外來的宗教,傳入一個有著自己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當然也會造成許多的沖撞。以法顯為代表的僧侶西行求法,意在到真正的佛教中心搜尋真正的經典,和真正的高僧名師求教。這種西行正是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納的轉變,因而更有意義。

  而佛教的生根落地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它首先需要佛教經典完成從口傳到文字的轉換,同時又催生了佛像藝術。有了佛經文本和佛像崇拜,才真正促成了佛教向世界各地的大傳播,而佛教藝術的傳播和在各區域的本土化才真正使得抽象的佛教走向了通俗化和大眾化。此外,在佛教的傳播中,還完成了不同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融合。

  所以說,除了玄奘,我們還需要記住安世高、法顯和義凈這些高僧,他們對于佛教以及西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作者:楊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