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潔芳
當“考古即是挖寶、考古就是盜墓”以壓倒多數的陣勢占據了人們對考古的認識時,考古學家們發現自己潛心研究多年的學科竟然被曲解得如此之深。而如今又趕上了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以前一直“關起門來搞建設”的考古學開始學著撩開面紗直面公眾,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考古,走進考古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將考古推向公眾方面走出了一條探索之路。繼前幾年成立公眾考古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眾考古活動、建立考古網站、提供學者與公眾的溝通交流平臺之后,今年,他們又推出了公眾考古論壇。10月20日,首屆中國公眾考古·仰韶論壇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辦,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以及相關高校的多位考古學者與熱愛考古的學生一起參加了論壇,圍繞著一些熱門話題展開了廣泛的交流與討論。
考古離公眾并不遠
打開中國考古網的網站,可以看到,有6萬多名粉絲在長期關注,網站上的討論話題也常設常新,有的還冠以流行話語如“考古江南style”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開設的考古匯網站,也聚集了不少考古愛好者,網站開設的互動欄目,如“文物考古歷史上的今天”“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等也常常出現“人頭攢動”的情形。上海博物館連續兩年舉辦的“考古中國講座”也一樣火爆,據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每次的講座現場都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這些現象似乎表明,與過去定位成冷門學科不同,考古如今正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
此次論壇也不例外,開幕當天就吸引了不少高校考古社團的學生參與。為了與其他考古愛好者互通有無、交流心得,他們不僅精心準備了講演稿,還不忘在會間進行熱烈討論,有的為了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吃飯空當還意猶未盡地追著考古學者求教。
而考古學者的講演也都奉行著將深奧的考古學知識以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話語來傳達的準則。他們選擇了一些公眾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了演說。如“仰韶故事”“西坡葬禮”“何以中國”“考古好玩”“反思曹操墓”,抓人眼球的講演使聽者聽得如癡如醉。
考古與公眾的雙向互動
一次,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高蒙河應邀去上海圖書館做講座,講座題目是“考古不是挖寶”,海報張貼出來后,正巧有人在旁邊議論:“考古不是挖寶嗎?那考古就是挖墓!”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高蒙河的腦海里。“可見,考古挖墓在常人看來大多是一回事。”他說。于是,近幾年來,除了堅持深入考古一線外,他的一部分精力還用在了推動公眾考古的事情上。這幾年,他深刻體會到將考古推向大眾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深奧、晦澀的考古成果及知識很好地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與認知。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考古學者不能停留在原先的考古報告中,必須轉變思路,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與例子來講述一個個考古知識。在他看來,這不比寫學術報告更容易。可以說,公眾考古向考古學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化難為易。但是,考古公眾化卻也遭到了考古界不少人的抵觸,有的人認為,這絕對是學者的不務正業。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新偉卻不贊同,他說:“考古與公眾其實是一個互為促進的過程。在學術研究中,學者常常專注于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有時不免一葉障目,而公眾的視角會給這種研究提供一種全新的視野。而考古成果的普及也會激發公眾主動保護文物的意識,從而使文物的保護更為普及。并不是一種徒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公眾的疑惑也許會使考古學者重新考慮考古的一些問題,視野也同時得到開闊。”
如今是一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考古認知的渴求越來越濃厚,要求參與的意識也越來越強,這也要求考古不能遠離公眾,需要發出權威的聲音為人們解釋考古的來龍去脈。高蒙河說:“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考古專業工作者與公眾共建考古的時代,公眾考古已然不是科普,也不是點菜送菜的單程方式,而是雙方互動的考古行為模式。” 過去許多重大的考古發現,都是專家說了算,但現在有些時候,專家學者已不再是考古信息的唯一解讀者,公眾的參與度越來越大,以至于質疑聲也越來越高。“過去和現在是公眾能為考古干什么,現在和將來是考古能為公眾做什么。” 高蒙河說。
要面向公眾,更要傳播真相
2009年,曹操墓被發現的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在社會上引發激烈爭議。公眾對曹操墓的質疑如驚濤駭浪洶涌而來,一發不可收拾。似乎有一種曹操墓造假已板上釘釘、誰為它說情誰就是學術敗類的架勢。專長于商周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唐際根也深切體會到了那次爭論的巨大聲勢。這種體會來源于自己編寫的《曹操墓真相》的出版發行。為此,他也一度成為差點被唾沫星子淹死的學者之一。然而,時過境遷,談及考古與公眾的關系時,他認為,學者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在為公眾傳達“考古好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傳播真相。也許對于真相的解答,公眾有公眾的認識和看法,但對考古學者來說,更加有義務固守自己掌握的資料把真相廣而告之。他說:“考古要面向公眾,也不能被一部分人牽著鼻子走,因為公眾的知識儲備參差不齊,作為學者有義務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而不是簡單地湊熱鬧。”而一項考古發現被公眾聚焦之后引發的后遺癥就是人們在憂慮,公眾考古該走向何方?是否會影響考古本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客座研究員汪永基表示,公眾考古并不是讓公眾直接參與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而是面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推動公眾更多地了解考古,提升公眾對文物和文化遺址、遺產的保護意識。所以,只要秉承這條宗旨,公眾考古的道路就不會誤入歧途。
而對于公眾考古即將成為一門學科的論斷,也有不少學者并不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說:“公眾考古千萬別成為一門學科,它本來就是一個自發的實踐過程,一個傳播真實的、正能量的過程。”
不管公眾考古應該走向何方,至少考古那扇神秘之門正在為我們輕輕地開啟。(原標題:考古離我們不遠——首屆中國公眾考古·仰韶論壇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