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2014/3/6 11:48:09 點擊數: 【字體: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錫林郭勒盟元上都穆清閣遺址保護現場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赤峰市寶山一號遼墓牽馬圖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赤峰市紅山區二道井子遺址隨葬陶器出土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考古專家對通遼市哈民遺址出土的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的鑒定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赤峰市紅山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遺址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錫林郭勒盟元上都遺址出土的琉璃筒瓦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通遼市科右后旗吐爾基山遼代墓葬出土的彩繪木棺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擊鼓圖(摹寫)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烏蘭察布市集寧路遺址出土的瓷佛像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面具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通遼市哈民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屋屋頂結構

絲綢之路文化瑰寶 草原文明歷史見證——內蒙古自治區重大考古發現綜述

 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的胡人馴獅琥珀佩飾

    陳永志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的文物大區之一,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文化遺產體系龐大。現已初步查明有各類文物遺址點2.1萬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9處,其他盟市旗縣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700余處。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分布在草原地區的一些古代城址與墓葬逐漸被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形成了以草原文化為主要文化內涵的遺產群體。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擁有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1項,“七五”期間全國重大考古發現1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項,世界文化遺產1處。

    這些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草原文明的歷史見證。通過考古發掘手段對這些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發掘與展示,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草原文明的一個重要方式。 

    和林格爾漢墓 

    和林格爾漢墓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小板申村。 1971年9月,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這座大型漢代磚室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古墓全長19.85米,由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后室及三個耳室組成,平面呈雙十字形,墓室以青灰色條磚平砌成穹廬頂,前、中、后室皆以方磚鋪地,磚面書寫有“子孫繁昌,富樂未央”八個大字。 

    這座墓葬早年被盜,棺木焚毀,尸骨僅存牙齒、椎骨、臂骨等,從破碎的陶器殘片中,整理出土了罐、鼎、案、尊、耳杯等文物71件。但令人驚嘆的是,在這座墓葬的墓壁及甬道兩側發現了顏色鮮艷的壁畫,畫幅巨大,內容豐富,共56組、57個畫面,榜題250條,總面積有100余平方米。 

    全部壁畫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著重表現的是墓主人一生的主要經歷,還描繪了與之有關的出行、幕府、人物故事、莊園生活、經史故事、忠孝祥瑞等內容。 

    前室主要描繪墓主人從“舉孝廉”“郎”“西河長史”“行上郡屬國都尉時”“繁陽令”到“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的做官經歷;后室南壁描繪的是一幅莊園圖——莊園群山綠樹環抱,塢堡、廊舍、欄圈、桑園、池塘、園圃以及馬、牛、羊、豬等家畜無一不有,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莊園生活畫面;中室南壁、北壁、西壁描繪有圣賢、忠臣、孝子、勇士、烈女等人物故事,其中“晏子二桃殺三士”“伍子胥逃國”“契母簡狄”“京師節女”等故事共八十多則,除此以外,還畫有青龍、朱雀、玄武、靈龜、白狼、白鶴、玉馬等瑞獸圖,使整個墓室充滿了濃郁神秘的神學氣氛;中室北壁還繪有宏大的樂舞百戲場面,內容有飛彈、飛劍、舞輪、倒立、對舞等雜技項目,所有表演者均是赤膊、束髻,肩臂纏繞紅色飄帶,人物造型矯健優美——這組畫面完整真實地向人們展示了中國雜技發展的歷史狀況,與東漢張衡《西京賦》中對當時樂舞百戲的描寫相吻合,說明東漢時期雜技藝術已經扎根于民間,在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以它廣泛多樣的題材、豐富翔實的內容、嫻熟高超的繪畫技巧,向我們展示了東漢晚期內蒙古地區的人文地理風貌,壁畫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異常豐富,是我們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它的發現對于研究東漢時期的莊園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被評為中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東北10公里斯布格圖村。 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通遼市博物館對之進行了考古發掘。 

    該合葬墓由墓道、天井、墓門、前室、東西耳室和主室組成。墓道為斜坡階梯式,東西兩壁繪有牽馬圖;天井近似于長方形,上寬下窄,前接墓道,后接墓門;墓門為仿木磚砌結構建筑,前室為長方形,券頂,東西兩壁各有一個壁龕,門兩側繪有男女仆役與手持骨朵的侍衛,頂部繪有日、月、星、云天象圖;耳室平面呈圓形,弧形門、穹廬頂,雙扇木門對開;主墓室平面呈圓形,四周有弧形木板護壁。 

    隨葬品主要出土于前室、主室、尸床和東西耳室:東耳室隨葬有飲食器具,西耳室隨葬有馬具和一些儀衛明器,主室的隨葬品主要放置于尸床和供臺上,有金銀器、玻璃器、銀帶、蹀躞帶、玉器、木弓囊、銅器以及瑪瑙、琥珀、水晶、珍珠等珍貴物品。 

    陳國公主為遼圣宗耶律隆緒的親侄女,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一座遼代中期典型的契丹貴族墓葬,其墓葬出土文物之豐富,規格之高,前所未有,墓中出土的隨葬品保存完整,豐富多彩,為研究契丹社會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此,該墓的考古發掘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 

    耶律羽之墓 

    耶律羽之墓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朝克圖山。 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赤峰市博物館、阿魯科爾沁旗文物管理所聯合進行了考古發掘。 

    該墓葬為磚石結構,由墓道、門庭、墓門、甬道、東西耳室和主室組成。墓道為斜長坡階梯式,墓門由磨制精細的大型石構件組成,包括門額、門柱、門楣及兩扇石門;甬道呈長方形,石條壘砌,抹有白灰面,殘存有壁畫;東西耳室位于甬道兩側,平面呈方形,穹廬頂;主墓室平面呈方形,室內四壁及頂部均以綠色琉璃磚砌筑,以大型琉璃磚封頂,裝飾華麗。 

    耶律羽之墓規模宏大、裝飾講究,墓室整體以琉璃磚為建筑材料,堅固美觀,墓內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有金銀器、陶瓷器、絲織品、車馬器具、銅器、鐵器、木器以及玉、瑪瑙、水晶琥珀飾件等,做工精湛,許多文物在工藝和造型上都極具特色,以鎏金鏨花銀罐、盤口船帶白瓷瓶最為名貴。另外,還出土了一方墓志,洋洋千余言,其中有關契丹與鮮卑關系的記載殊為珍貴。墓主人耶律羽之為遼開國元勛,東丹國左丞相,墓志銘中“其先宗分佶首,派出石槐”的記載將契丹族源之爭一舉定論。 

    耶律羽之墓的發現,真實地再現了遼代當時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所取得的高超成就,該墓的考古發掘被評為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寶山遼墓 

    寶山遼墓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西南,西與巴林左旗遼代上京遺址相毗鄰,東接阿魯科爾沁旗寶山自然村。 1994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阿魯科爾沁旗文物管理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墓葬位于寶山主峰陽坡之上,四邊有遼代夯筑的塋墻,塋區內分布有多座遼代墓葬,從南至北較為規律地分為3排,中心位置有一個大型臺式建筑。從建置規模上來看,此地當為一處契丹顯貴家族墓地,此次考古發掘只清理了兩座墓葬。 

    1號墓主人名“勤德”,年僅14歲,下葬于遼太祖天贊二年(923年),此時契丹建國僅16年,因此,該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契丹貴族紀年墓葬。2號墓主人為成年女性,下葬時間略晚。兩座墓葬均為磚石筑結構,由墓道、門庭、墓門、甬道、墓室和大型石槨室組成,墓室內都發現了大量精美壁畫,內容有“貴妃調鶯圖”“織錦回文圖”“高逸圖”“降真圖”等傳統故事題材,畫技高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各個時代人物的行為風貌,具有濃郁的寫實主義風格。 

    寶山1、2號墓葬壁畫的發現,形象地展示了遼代社會早期高超的繪畫水準,這對于深入探討晚唐以后中國北方的繪畫藝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該墓的考古發掘被評為199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吐爾基山遼墓 

    吐爾基山遼墓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吐爾基山東南麓的山坡上。 2003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通遼市博物館、科爾沁左翼后旗文物管理所對該墓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 

    該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及耳室組成。墓道呈長斜坡式,長48米,墓道兩壁用石塊壘砌,墓門口有封門石,甬道中間有一道木門,兩扇對開,門上現存有一把鐵鎖,已經銹死;主墓室近似于正方形,墓室為迭澀券頂,墓室四壁殘存有壁畫,絕大部分已經脫落;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長方形,均有木門。 

    在墓室的后部放置有彩繪的木棺及棺床,木棺以紅、黑兩色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鶴、鳳、纏枝牡丹、祥云等圖案,其中,仙鶴與鳳為貼金,四周懸有鑾鈴。棺首有一小門,門上有一銅鎖,門兩旁各站立一人物,均手持骨朵,面向門而立,其長袍上團花、骨朵頭、靴子均以金箔為裝飾。彩繪木棺棺床為須彌座狀,共8層,上部有鏤空欄桿,欄桿上共有6只銅獅子,欄桿下懸掛有上下兩排銅鈴,中間部位有四只兩兩相對的金鳳。彩繪木棺內還有內棺,內棺的棺蓋正面有三團動物紋圖案,棺蓋兩側各有一對金鳳在展翅飛翔,神態生動。 

    該墓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有銅器、銀器、金器、漆器、木器、馬具、玻璃器以及絲織品等。銅器有鐘、銅鈴、牌飾、銅泡等,大部分為銅鎏金;銀器有銀盒、銀筷、銀壺等;金器有單耳八棱金杯、摩羯形嵌綠松石金耳墜、金手鐲、金戒指、針等;漆器有漆盒、漆盤等;馬具有包銀木馬鞍、馬鐙、帶飾、牌飾等;玻璃器為一玻璃杯;在淤沙及棺上還發現大量的絲織品,墓主人身穿11層衣服。 

    根據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隨葬品判斷,吐爾基山遼墓規格較高,屬于契丹貴族的墓葬,該墓的考古發掘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集寧路古城遺址 

    集寧路古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巴彥塔拉鄉土城子行政村。 2002年至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對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收獲。 

    集寧路古城始建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原為金代集寧縣,當時是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進行商貿交易的榷場所在,元代屬中書省管轄,為“路”一級的城市。 

    此次考古發掘清理出一處完整的市肆遺址。這處市肆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房屋分布于十字街道兩側,均由正南北向多開間的房屋組成。房墻為土坯與磚混合砌成,靠近街道的部分有石砌臺面,部分房間內有方磚鋪砌地面,火炕、地灶、烤爐、石磨盤、大型陶甕等生活設施均出土于靠近街道的房間內,原樣擺放。這些臨街房屋形制基本相似,開間較小,門道面街,比較空蕩。 

    集寧路古城考古發掘的最大收獲是出土了大量的元代瓷器,包括完整瓷器300余件,可復原瓷器標本4800余件。另外,在城址內還發現瓷器窖藏10處,其中,窖藏15出土釉里紅玉壺春瓶1件,窖藏24出土景德鎮窯青花高足碗6件,窖藏19出土瓷器40件,窖藏32、33出土鈞窯香爐、龍泉窯三足樽等瓷器61件。這些出土瓷器涉及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定窯、耀州窯、建窯七大窯系,其中,窖藏19、24出土完整的7件青花瓷器最為珍貴,是繼元大都后英房遺址、河北保定、江蘇金壇、江西高安青花瓷器窖藏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集寧路古城還發現了錢幣窖藏10處,出土不同時期的錢幣總數達4萬余枚,這些錢幣用罐或皮囊盛裝就地挖坑填埋,多成串穿在一起。集寧路古城城內建筑保存較為完好,房址、街道、窖穴、水井等遺跡基本上完整,房間內的水甕、牛腿瓶、石磨、石臼等生活設施原樣擺放,較為珍貴的金、銀、銅、鐵器以及瓷器、銅錢等便于移動的生活用品均以瓷甕或其他裝貯類工具掩埋于地下,保存完整,堪稱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龐貝城”。 

    蒙元時期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貿易非常發達,位于古陰山以北農牧結合帶的集寧路古城即是歐亞大陸之間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與橋梁,是草原絲綢之路南端最為重要的起點之一。古城內保存較為完好的遺跡以及大量的器物窖藏,再現了當時商貿往來的真實狀況,折射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異常豐富。因此,集寧路古城的考古發掘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道井子遺址 

    二道井子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二道井子村。 2009年至2010年,為配合赤峰至朝陽高速公路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赤峰市博物館、紅山區文物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兩年來共揭露遺址面積1.3萬平方米,清理環壕、城墻、院落、房址、灰坑(窖穴)、灰溝、陶窯、墓葬等遺跡單位668處,出土陶、石、骨、銅、玉器及毛、草編織物等1500余件。 

    該遺址堆積深厚,平均深度達8米,個別探方內文化層相互疊壓達20余層,由環壕、城墻及城內遺跡、墓葬區4部分構成。環壕平面大體呈橢圓形,南北長約190米,東西寬約140米,環壕外壁呈斜坡狀,內壁略呈階梯狀;城墻則位于環壕內側,城墻外側坡度陡峭,落差達12米,部分墻體采用了夯筑技術或包砌了土坯,使城墻更為堅固;城內遺跡主要有院落、房址、灰坑(窖穴)等。 

    在該遺址共發現完整院落4組,平面多近于圓角長方形,由房址、灰坑(窖穴)、院墻等組成。院墻多夯筑而成,有的墻體上部用土坯或石塊修砌,拐角處以石塊包砌,有的院落之間有小巷。房屋多在同一位置反復建筑,分半地穴式、地面式建筑兩種: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呈長方形,斜坡式門道,南向或西南向;地面式房址平面多為圓形,少數為圓角方形。墻體多為土坯錯砌,部分為夯筑而成,部分墻體之上設有瞭望孔。房址外部多有側室或回廊,一些房址的回廊或側室建筑結構較為復雜,回廊內土坯砌筑橫向短墻,將回廊分隔成數量不等的小隔間,有的隔間之間有門道或門洞相連。另外,還發掘灰坑(窖穴)239座,多位于房址周邊,以窖穴為主,圓形袋狀居多,坑壁平整光滑,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有的坑壁用土坯壘砌。在一些窖穴內發現大量的炭化谷物顆粒和呈穗狀的炭化糧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編織物。 

    墓葬區位于遺址南部,共清理268座,其中少部分為偏洞室墓,其余為豎穴土坑墓。墓葬內出土有陶、骨、玉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 

    二道井子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文化堆積深厚,建筑遺跡保存完好,有環壕、城墻、院落、房址、窖穴、道路、墓葬區等,結構完備,設施齊全,這為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聚落形態、埋葬習俗、建筑技術以及人地關系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因此,二道井子遺址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哈民史前聚落遺址 

    哈民史前聚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舍伯吐鎮東南約15公里處,遺址總面積達17萬多平方米。 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通遼市博物館、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出房址43座、墓葬6座、灰坑33座、環壕1條,清理面積達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近千件。 

    該遺址房址成排或成組分布,一般呈東北—西南走向,半地穴式,平面呈“凸”字形,面積多在10平方米至40平方米不等。居住面及四壁多經過燒烤,居住面上普遍散布有大量遺物:生活用具主要有罐、壺、盆、缽等盛儲器;生產工具有磨盤、磨棒、餅、斧、錛、鑿、砍砸器、環狀器、杵、鏃、葉等實用器;裝飾品多見骨、蚌器和玉器等,骨蚌器有錐、針、鏃、匕、刀及墜飾等,玉器有玉璧、玉環、玉鉞、玉墜飾等。 

    在該遺址中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是清理出較為完整的古人類居住的房屋頂架結構遺存。因這些房屋被大火突然燒毀坍塌,柱、檁、椽等呈層捆綁、咬合形成坡狀的爬梁式屋頂結構原狀擺放,房屋頂部木質構架結構明顯。 

    另外,還發現頗為奇特的3座房址,房內出土有大量人骨遺骸,呈現出凌亂、破損和焚燒等跡象,極其慘烈,推測是戰爭屠殺或瘟疫導致的集中棄尸或拋尸。其中,40號房址內可辨識不少于97具人骨遺骸,經鑒定發現房址內尸骸多為女性和兒童,男女比例明顯失衡,這對解釋聚落的廢棄原因有巨大意義。 

    哈民遺址距今約6000年至5000年之間,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現象之復雜、出土遺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史前考古中都極其罕見,這為研究新石器時期古代居民的房屋結構、生活習俗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哈民遺址的考古發掘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 1962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曾對遼上京皇城進行了考古鉆探,并做了初步試掘。2011年開始,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遼上京城遺址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測和發掘。2011年發掘了遼上京皇城乾德門遺址,2012年發掘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均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考古收獲。 

    西山坡建筑基址是遼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包括三組大型的建筑基址,呈“日”字形分布。 

    一號建筑基址呈六角形,由大型包磚夯土臺基和臺上建筑兩部分組成,由夯土、包磚、磚鋪散水、東側月臺和西側踏道組成,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泥塑佛教造像、銅錢、石造像、石經幢、磚塊、瓦當、筒瓦、板瓦、滴水等珍貴文物。根據發掘出土的遺跡形制和遺物推定,一號建筑基址應是一座內外槽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塔,按塔基直徑推算,原高可達80余米。二號、三號建筑基址也是六角形磚塔遺址,分別位于一號建筑基址南側和北側,二號塔基現存臺基和地宮兩部分,三號塔基塔體不存,地宮也被盜掘。 

    遼上京是契丹族營建的第一座都城,當時是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規模宏大,由皇城(北)和漢城(南)兩部分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皇城城墻周長6400米,城址面積 225萬平方米,漢城城垣周長5800米,城址面積210萬平方米。 

    遼上京城是我國目前營建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遼代都城遺址,遼上京西山坡三座佛塔基址的清理出土,為遼金佛塔建筑形制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遼上京城遺址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被列入100處全國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列。2012年,遼上京遺址的考古發掘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又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北20公里處的閃電河北岸,蒙古語稱之為“兆奈曼蘇木”。 

    元上都遺址分為城址與墓葬區兩大部分。其中,城址由宮城、皇城、外城和關廂四大部分組成:宮城呈長方形,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現存城墻高約5米,宮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內有大安閣、穆清閣、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閣、睿思閣、仁春閣等建筑遺跡;皇城呈正方形,每邊長1400米,城墻用黃土版筑,表面用石塊包砌,墻體殘高約6米,四角有高大的角樓臺基,乾元寺、大龍光華嚴寺、孔廟和道觀等宗教建筑分布其中;外城為正方形,每墻皆長2220米,城墻用黃土版筑,現存高約5米,外城大體上分為兩部分,據史書記載,北部是皇家園林,稱為“北苑”,建有著名的“棕毛殿”,西部是元代的“西苑”,建有忽必烈汗的行宮;關廂分布于城址的東、西、南、北,東關為覲見皇帝的宗王和使團居住的帳房區,西關為羊、馬、牛市和商業區,南關為酒肆、客棧的商貿區,北關為駐扎軍隊的兵營——元代詩人曾有“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帳房亂如云”“灤水橋邊御道西,酒旗閑掛暮檐低”“灤河美酒斗十斤,下馬飲酒不計錢”的詩句,描述的即是當時元上都城關廂地帶的繁華景象。另外,在元上都城址周邊地區還分布有鐵幡竿渠水利設施遺址、羊群廟祭祀遺址、東涼亭遺址、砧子山墓葬區、臥牛石墓葬區、一棵樹墓葬區等附屬文物遺存。 

    1990年至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錫林郭勒盟文物站、正藍旗文物管理所、多倫縣文物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勘探與發掘,先后發掘了明德門、大安閣、穆青閣及砧子山墓地等重要文物遺存。 

    由于元上都遺址建在地勢開闊的金蓮川草原之上,元末廢棄之后未經人為大規模擾動,地下文物埋藏異常豐富,目前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建筑構件、石雕制品、瓷器、陶器、錢幣、金銀器等,建筑構件主要有柱礎、魑首、鴟吻、瓦當等,石雕制品主要有大理石盤龍紋石柱、石雕人像、龜趺、石棺等,瓷器主要有青花盞、青瓷匜、鈞窯碗缽、白釉褐花罐、黑釉碗、黑釉梅瓶、綠彩香爐等,金銀器有金戒指、金耳環、銀鐲、銅釵等,錢幣有八思巴文大元通寶、大觀通寶、“天下太平”春錢等,另外還出土有銅鏡、玉飾件、銀壺、姑姑冠等珍貴文物。 

    元上都是蒙古民族統一蒙古高原之后建立的第一座草原都城,是元朝的兩都之一,始建于1256年,城市背靠山巒,南臨閃電河(古灤河),放眼一望無垠的草原,氣勢恢弘,被命名為“開平”。1260年,忽必烈在此召開忽里勒臺大會,登上汗位,并依中原王朝舊制,建元中統,將開平升為府,置中書省。1263年,正式詔令開平府為上都,同年遷都燕京,元上都隨后成為元代諸帝避暑與處理政務的夏都。忽必烈以建設元上都為發端,建立元朝,奠定了統一全中國的政治基礎,結束了此前長達300多年來的政治割據局面,漠北嶺北行省的設立,三路宣尉司對青藏高原的統轄,大規模擴展了中國的疆域,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元上都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964年,元上都遺址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 

    草原文明的重要實物載體就是林林總總的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的正確認知,是深入發掘中國北方草原文化資源的需要,也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手段。考古發掘研究是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定與提升,通過考古發掘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闡釋、說明、論證、鑒定、測試等一系列研究,可將文化遺產的性質、內涵、外延以系統的理論知識鏈條貢獻給當代社會,從而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文化精粹與智力支持。 

    作為文物考古工作者,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是我們肩負的歷史重任,我們要自覺履行起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堅持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深化草原考古學文化的研究,發掘草原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將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動力,在文化建設上實現新的跨越。(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原標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3-0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