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見昨日大河報A19版)
小學一年級課本刪去古詩,讓很多老師家長感到不解,他們認為,作為流傳至今的古詩,怎么說也是中國文學的精華,教材改革,為學生減負,也要去糟粕,留精華啊。小學課本那么多內容,減掉一些內容確實有必要,但刪什么不好,為何一定要刪掉古詩呢?
古詩的確是中國文學的精華,不過古詩雖美,但畢竟是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和升華,沒有一定的閱歷,沒有一定的文學基礎,很難體會到古詩的韻律美和內涵美。說白了,古詩這個營養豐富的美食,不一定適應孩子們的胃口。過早去吃不好消化的東西,就會消化不良,甚至得上厭食癥。
比如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對大人而言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對于六七歲的孩子則非常難以理解,不要說上海的草坪早已是四季常綠了,單單這個“野火”就讓很多孩子搞不懂了,什么是野火?干嗎要放火燒草坪呢?
刪掉古詩,還因為一些古詩詞的內涵和我們的教育目標并不吻合。很多人把孩子會背多少古詩詞當成語文學習好壞、文化素質高低的一個標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孩子學習語文,不是為了識字、背詩,而更多是要通過一些故事去認識世界、表達自我,去學習如何和家人、和鄰居、和同學之間和諧相處。從這一點說,古詩這一點的作用也很弱。
相對大陸的小學課本,臺灣、香港的小學課本也不把古詩當成教學重點,其語文課本中更多融入了生活中的場景,在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中,明了的語言表達中,孩子們學會了認識自然,感受了親情,學會了尊敬別人。
比如在小學一年級課本中,就有一篇描繪晚餐時突然停電,一家人黑暗中拉著手在一起的場景。孩子們在學習語文中體會到了家庭的親情和溫暖。他們的教育目標不是讓孩子背會多少內容,而是讓孩子在自由發展中,同時學會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這樣的目標當然也應該是我們的教育目標。
一句話,有舍才有得,把古詩刪掉了,孩子負擔減輕了,才能有時間有精力去學習更多有用的、有趣的東西,至于古詩,大一點再去學習也不耽誤。本報評論員黃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