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國內(nèi) >> 瀏覽文章

德國攝影師談中國國學:學孔子至少無害

2014/9/16 15:34:43 點擊數(shù): 【字體:


德國攝影師談中國國學:學孔子至少無害

  雷克 德國攝影師, 2007年從北京出發(fā),徒步走到烏魯木齊。歷時一年,全程4646公里。

  “我羨慕你,還有那么多布考斯基的好小說沒讀過。”這是德國人雷克標準的說話方式,他的意思是:他全讀完了,再也看不到更多的好小說了,人間頓時少了許多樂趣。

  在中國,布考斯基太小眾,能遇到一個讀懂并最愛他的讀者,頓時有了親近感。

  雷克也寫作,用漢語寫專欄,他用手指做了一個拈起煙絲的動作——靠寫作賺的錢,只有這么多。

  其實,雷克的《徒步中國》還算暢銷,今年他又推出了《中國,特色》。

  在序言中,雷克說方舟子質(zhì)疑韓寒代筆,可雷克嫌疑不更大?他幾乎寫不好漢字,怎么能用漢語寫文章呢?一定有人代筆。雷克甚至還在微博上@了方舟子,留言說:快來質(zhì)疑我吧,我更可疑,那樣我就紅了。顯然,雷克失敗了,他沮喪地寫道:知名度不夠,連被質(zhì)疑的資格都沒有。

  在以刻板著稱的德國,雷克這樣的神漢是怎么活下來的?

  翻開雷克用漢字簽名的書,他的臉真實地紅了起來,他嚴肅地說:不許嘲笑我的字。

  30歲以上的人不愛看我的專欄

  其實我的漢語水平并不好,可能只有小學生的水平。中國報紙找我寫專欄時,嚇了我一跳,可編輯說,語言不是問題,這樣讀者才會覺得新鮮。文筆好的人,文章會更有內(nèi)涵,但我做不到,我想,30多歲上過學的人大概不愛看我的專欄。

  現(xiàn)在我在德國生活,如果說未來5年有什么計劃,那就是靠寫作、攝影養(yǎng)活自己。我更希望到中國來,因為在德國生活30年了,沒新鮮感了。

  在專欄中,確實教訓人的東西多了一點兒,其實我更喜歡講故事,但在德國,確實沒太多可寫的東西。總教訓人,我也覺得無聊,但我想它也是有價值的。

  德國網(wǎng)友為什么不罵我

  在微博上,經(jīng)常挨中國網(wǎng)友罵,很少有德國人來罵。

  一方面,我用德文發(fā)的內(nèi)容爭議話題少,無非是一些旅行照片,頂多有人說我的胡子太難看,或者說我一個月就能長這么長,而你卻用了一年。

  另一方面,德國社會有共識,很多話題爭不起來,比如納粹,你亂說話是會坐牢的,即使是新納粹,他們也不敢否認歷史。而中國不太一樣,很多問題沒有共識,有的問題一年會出一個新的解釋版本,讓人難以適從。

  期待寫心靈雞湯的日子

  在德國,我不是非主流,在中國就很難說了。很多現(xiàn)實問題你沒法回避,如果都解決了,我當然也只想寫心靈雞湯,我很期待那一天到來。

  喜歡爭論,因為透明度不夠,人們對一些問題感到無奈、無助,所以有情緒。在德國,我也討厭一些政客,可他們一舉一動你都能看清楚,沒必要爭論。

  我認識一些新納粹,他們都是很溫和的人,社會這么大,有幾個腦殘很正常,如果連腦殘都沒有了,我會很恐慌:這些人都去哪兒了?是不是被你消滅了?

  成了歐洲人不會數(shù)學的證明

  來中國前,我對中國不太了解,覺得中國人都一樣,說一樣的話。

  剛到北京,看到處是保安,嚇得我連學校大門都不敢進,以為他們都是解放軍,心想:這解放的也太徹底了。

  后來才知道,他們的工作就是站在那里而已,他們也會對你笑,和你聊天,這下我放心了。后來才知道,每個中國人都不一樣,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

  中國人有個傳說,認為歐洲人數(shù)學差。剛來時,遇到兩個小姑娘,她們問我64×64等于多少,我正埋頭算呢,她們哈哈笑了起來,說:你看,歐洲人果然不會數(shù)學。

  不希望孩子太懂事

  我去過中國很多學校,大家都對應試教育不滿,但我看到的學生都很好,如果我有孩子,也可以讓他在中國受教育。不過,我不希望他在大城市生活,不希望他太懂事。

  我就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從小夢想著大城市,進城前,連刀是什么樣都沒見過。如果從小在大城市長大,夢想會是什么呢?難道是去鄉(xiāng)下?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四川或云南受教育,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我可以給他看好看的書,多陪他聊天。

  今天中國年輕人是在富裕環(huán)境中長大的第一代人,比較放松,不像他們的父母,有一點積累,但缺乏安全感,生怕一切都沒了,只好拼命向前發(fā)展。

  80后的中國人沒有“雞蛋很珍貴”的感受,所以他們更自信,不像剛改革開放時,女孩拼命想嫁個老外,現(xiàn)在走進中國校園,孩子們對著鏡頭爭著做POSE,和你玩,在他們眼中,外國人不過是個大玩具,這其實很好。

  學孔子至少無害

  今天中國人熱衷國學,這也很正常,發(fā)展總是波浪形的,有時往上,有時往下,其實都是在尋找那個中間點。今天熱了, 20年后誰也不知道會怎樣。

  其實,古代經(jīng)典究竟百分之多少是真實的,誰也說不清,因為你也可以把它解釋成心靈雞湯。流行往往源于幼稚,就像西方當年佛教熱,很多人并不真的懂佛法,而是覺得和尚很帥,胖胖的,總在笑,好像沒暴力,大家玩的只是表面上的東西。

  當然,中國文化曾遭遇很大挫折,人們會用一些方法去尋找,甚至用幼稚的方法,這種需求沒有錯。但傳統(tǒng)不是找回來的,我也不太知道基督教是怎么回事,但很多印記從小就被打下了,自覺會去遵守。正如清明節(jié)燒香,不一定每個農(nóng)民都明白為什么,可從小就是這么做的,如果你從沒燒過,突然去燒,那就是在裝蒜。

  其實,我倒覺得,寧可去追尋孔子,那至少是無害的。

  當作者不當作家

  我現(xiàn)在靠寫作只能賺很少一點錢,所以要加油。時間也是奢侈品,趁年輕再試試,如果還不行,會去找個工作。

  作家一直是比較窮的,歌德的幸運在于有一個有錢的叔叔。奇怪的是,現(xiàn)在人特別在乎你能否養(yǎng)活自己,是否對社會有用,按這個標準,歌德就不合格,很多思想家、文學家都不合格。只關(guān)注這點,就會把工作太當回事。

  “你是干什么的”似乎已成了唯一的評價標準,遇到一個陌生人,他不需要介紹自己,只要說“我是個律師”,這似乎就夠了。其實,在職業(yè)之外,人還有別的東西。

  我多少也受了一點影響,如果有一天能靠寫作養(yǎng)活自己了,我不會說自己是作家,只會說自己是寫作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晨報(2014-09-16)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