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 飛 文/攝
9月的敦煌,秋高氣爽,游人如織。懷揣圓夢心愿的漢學家伊維德站在莫高窟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前,陷入沉思。古代壁畫的輝煌藝術,王道士的功勞過錯,外國探險者的粗暴劫掠……一幕幕歷史云煙和海量信息,一股腦兒襲向這位終身從事漢學研究的荷蘭學者,令他一時沉默。
在西方,特別是在藏有大量敦煌文獻的法國和英國,敦煌學早已成為東方研究領域的顯學之一。伊維德的漢學研究生涯雖然集中在荷蘭萊頓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但對敦煌研究也頗有興趣,曾出版數部關于敦煌變文的專著。此外,《劍橋中國文學史》中的“敦煌敘事文學”一節,正是伊維德所著。從1978年開始,伊維德曾多次來中國訪問,但因工作原因,他的足跡大多留在了東部省份。30多年過去,到莫高窟親眼看一看,成了一樁久未達成的心愿。
正是因此,此次中國文化部2014“東方文化研究計劃”將敦煌列為重要一站。伊維德說,他推掉了多個訪華機會而接受“東方文化研究計劃”的邀請,因為“這次機會太難得了,太令人期待了”。
9月17日,在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貼心安排下,伊維德得以在一天時間內走進16個洞窟,仔仔細細地觀摩、欣賞。在莫高窟爬上爬下,徒步超過5個鐘頭,對于70歲的老人來說,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然而,整個參觀過程中,伊維德興奮非常,毫無倦意,并幽默地說自己是“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意指體力完全可以勝任。
從事中國戲曲研究的伊維德對壁畫中的樂器尤感興趣。在《伎樂圖》前,伊維德看到了著名的“反彈琵琶”,在瀏覽其他壁畫時,他也總是能快速發現當中的樂器,饒有興趣地“清點”弦數。同時,由于近年來專心于中國民俗故事的翻譯,他又對壁畫表現的傳說、故事頗為上心,與同行的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秘書處參贊遲潤林互動不斷。在規模龐大的61號窟,伊維德遍覽四壁和窟頂,講解員的手電筒每照亮一處,他都會發出連珠炮式的提問……可以看出,他不想放過任何獲取信息的機會。
傍晚時分,意猶未盡的伊維德走出洞窟,來到敦煌研究院敦煌資料中心,與敦煌研究學者深入交流。實際上,愛書如命的伊維德一路上一直留意關于敦煌的各種書籍,在抵達敦煌市的當天晚上,他還抽出時間踏足市內書店。敦煌資料中心的豐富收藏再次滿足了他對文獻的渴望。
在王道士以珍貴經卷換取的錢財而修建的樓閣前,伊維德面色凝重地留影。伊維德對比實體洞窟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制作的虛擬球幕電影,感嘆說,如果整個莫高窟能夠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現在全世界面前,該是多好的一件事。參訪過程中,他還注意到,作為世界聞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莫高窟至今沒有絲毫商業氣息。在他看來,這一點難能可貴,在更好地保護壁畫等文物的同時,也維護了莫高窟作為“學問圣地”的尊嚴。
值得一提的是,此行伊維德還順訪了榆林窟,登上了嘉峪關城樓,目睹“大漠孤煙直”的壯闊圖景,贊嘆邊關居然存有古老的戲臺。“這一路,我看到了古老的、真實的中國西部。”伊維德說,這次與敦煌乃至甘肅的“親密接觸”對他今后的學術研究很有意義、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