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木
俗話說:“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世間之事往往如此,眾志成城之下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些天,在古城保護的大篇章中有了這樣的小插曲——與西遞古村落結緣的藝術家應天齊聯合付志強、胡石、劉克峰3位建筑師在蕪湖古城組織了一場千人揀磚大型當代藝術活動。應天齊的設想是利用古城廢墟中搬出的古磚作為原材料,在古城中間主要地塊建造古磚廣場,并在廣場中建造“古城文化中心”博物館。
將藝術與建筑融合,以保護古磚來留住古城,這對于一直致力于古城保護的人來說,的確為其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因為保護古城就是要保護古城中的一磚一瓦,如若只留有古城的虛表,而其內早已被新磚新瓦所填充,那么保護古城的初衷也不過是一句空話。試想,如果我們早些年就有這樣的意識,那么在古建筑的修復中,就不會無古磚可用或以新代舊了。然而,很多時候,即便想做出與幾百年前一樣工藝的磚瓦,也已無從下手。筆者在探訪一些古城時,曾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遺憾之語——因磚瓦制作的傳統工藝已經失傳,缺補之處只能用不同工藝的磚瓦來代替。
所以,對于千人揀磚的活動,我們應該予以肯定,古城保護需要這種“眾人拾柴”的勁頭,雖然在來勢洶洶的城鎮改造面前,這一舉動如同一個美麗的肥皂泡終究會破滅,但它至少引起了人們對古城保護再次的關注,也是一種正能量的激勵。更何況,對扒磚人來說,這更是一次無情的輿論掌摑。
然而,激情洋溢過后,我們又不得不為生冷的現實所悲嘆。因為這只是藝術家的一個美麗愿景,現實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古城在沒有文物專家論證的前提下就匆匆被開發,在利益的驅動下,多少古建筑、古城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韻味盡失。在轟隆隆的城市改造中,挖土機碾過的是我們再也無法恢復的珍貴遺產。多少年后,留給后人的只有那些模仿、山寨過后的復制品。所以,古建筑、古城保護,不是心血來潮的一時之舉,需要地方政府和建設方及時轉變思路,充分論證、多方探訪、嚴密規劃、謹慎進行。社會各界人士也應以積極的態度,以一己之力支持古城保護,如此一來,保護古城、留住文化遺產的愿望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