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對于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申遺,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4日表示,中方反對把日方申報的相關工業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報道,“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日前已完成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此進行審議。韓國已表示對此堅決反對,對日本申報遺址在二戰期間使用強征勞工有嚴重關切。中方有何評論?
華春瑩表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該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促進和平的宗旨與精神。日方申報的23處工業遺址中,有多處在二戰期間使用了中國、朝鮮半島和其他亞洲國家被強征的勞工。強征和奴役勞工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期間犯下的嚴重罪行。時至今日,許多無辜受害者的正當合理訴求仍未得到負責任的回應和解決。
“現在日方提出把相關工業遺址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卻無視其中存在的強征勞工問題,將向國際社會發出什么樣的信號,值得深思。”華春瑩說。
她表示,對于日方該項目申遺,中方同韓方一樣有嚴重關切。中方反對把日方申報的相關工業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方敦促日方正視并妥善解決有關關切。相信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有關問題。
■ 名詞解釋
“明治工業革命遺址”
這一申遺項目的正式名稱是“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九州、山口及相關地區”,大體涵蓋1850年至1910年,涉及鋼鐵冶煉、造船、煤炭等行業,其中不僅有日本海軍的三重津遺址、位于下關的前田炮臺,還包括“三菱長崎造船所”廠區在內的多個子項目。 據新華社
■ 新聞背景
部分遺址曾助日本侵略擴張
本月初,日本政府宣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推薦將“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這些遺址中,有的確實建造于明治維新之前的幕府時代,例如韮山反射爐、集成館等,但更主要的項目建于明治維新之后,與日本在明治時期以及此后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密不可分。
這一申遺項目還包括位于福岡縣境內的“舊官營八幡制鐵所”。它用甲午戰爭賠款興建,二戰前是日本最大的國營鋼鐵廠,在日本侵略擴張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右翼勢力至今仍將甲午戰爭視為文明對野蠻的勝利,將為爭奪中國東北權益而發動的日俄戰爭的勝利視為鼓舞了亞洲民族起來推翻西方白人的殖民統治,從而將自己塑造成亞洲民族的解放者。所以,為明治時期的工業遺產申遺,夾帶著所謂日本面對西方列強壓力奮起反擊并最終幫助亞洲民族獨立的思維。
日本保守的《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和右翼的《產經新聞》8日紛紛發表社論,認為這些遺產是“人類共同的寶物”,“在世界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明治維新后,日本實施的是“失之于歐美,取償于朝鮮、中國”的國策。剛剛進行明治維新,日本政府內部以“維新三杰”之一西鄉隆盛為首的勢力就開始鼓吹“征韓論”,準備入侵朝鮮,1874年又入侵中國臺灣,1879年正式吞并了琉球,此后一步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可以說,1910年前的明治時代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侵略擴張的歷史,帶給亞洲近鄰的絕對不是文明,甚至比西方列強還要兇狠。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