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源
在很多民眾心中,博物館是一個“高大上”的場所,這雖然有助于維護博物館的“崇高”形象,但其“高冷”的氣質(zhì)不免令一部分民眾遠離。為此,在第38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內(nèi)蒙古博物院推出以“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主題的活動,向市民展示有關青城和青城人的歷史,使民眾加深對博物館的了解,親近文物,傳承文化。 ——5月19日《呼和浩特晚報》03版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孩子們很幸福,每到星期六日,都可以和父母一起到各個博物館汲取營養(yǎng)體驗生活。歷史知識、自然奇趣、城市文化傳承,像一道道大餐一樣擺在了孩子面前,真的是非常讓人有食欲。
但筆者以為,與“博物館”對話,是一次文明的交流,這種溝通,當然不應該只是在博物館日,而應該是我們所有能夠看到博物館的日子里。來到一個地方,我們第一要做的,應該是看看這個地方的博物館,與其進行一次文明的交流。
這個文明的交流,是與歷史的交流。無論哪種內(nèi)容的博物館,在它所有的陳列物品中,都散發(fā)著歷史的信息,都跳躍著昨日文明的音符,都有著人類曾經(jīng)的呼吸,我們用眼睛與心靈與之交流,讓我們在這種交流中,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代的一種高度契合,這是獨特的文明情懷享受。
這個文明的交流,是與自然的交流。在所有博物館中,不僅有著歷史呼吸的聲音,更有著自然純凈的目光,他們跨越千年,在展臺上用神秘的自然之目光注視著我們,讓我們溫暖,讓我們安詳,讓我們領略大自然獨特的無窮魅力,讓我們感悟自然那默無聲息的溫暖。
看中國地圖上的博物館大全,博物館遍布神州大地,這是中國文明的標志,這是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精彩的象征。尤其是這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日益提升,各地對博物館的建設日益重視,博物館文化蒸蒸日上,正悄然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文明燈塔。
走進博物館,與文明交流,與“博物館”對話不只在博物館日,應該伴隨我們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