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還的鷙鳥形金飾片
本報記者 李佳霖 文/圖
32件春秋時期秦國的金飾片在境外流失20多年后終于回家了,且從7月20日起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
當日,“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幕。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甘肅省省長劉偉平,甘肅省政協主席馮健身,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法國駐華大使顧山等出席。甘肅省副省長夏紅民主持開幕式。
此次展覽展出的32件春秋時期秦國金飾片,是研究秦國早期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金飾片不幸于上世紀90年代初被非法盜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國相關人士購買并捐給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通過中法兩國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關人士的積極努力,這些金飾片得以返還中國,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將其劃撥給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白天黑夜地挖,
吃住全在山上
大堡子山遺址位于甘肅省禮縣永興鄉,這個勘探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現在頭頂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06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兩頂“桂冠”的遺址,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算是“無名氏”,它只因清朝末年在山頭修建了一個堡子而得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也只是作為鄉村隨處可見的農田接受著大自然四季的考驗。如果不是20多年前的大規模文物盜掘,它也許還會繼續在甘肅西南邊“靜默”多年,沒有人會想到秦人的祖先曾生活在這里。
上世紀80年代末,附近村民在挖一種叫龍骨的中藥材時,挖出一些青銅器,盜墓之風隨之日漸猖獗,大批青銅器和金器等重要文物被盜掘出土,在1993年達到頂峰。大堡子山名噪一時。
盜墓猖獗到何種程度?“滿山遍野都是被挖開的土坑。”甘肅省文物局副局長白堅形容。在中央電視臺2010年播出的紀錄片《甘肅古事》之千古遺恨秦公大墓中,一位目擊者回憶當時的情景:人山人海,搭了帳篷白天黑夜挖,現場還有賣鹵蛋的、賣涼面的,吃住全在山上。“周邊的村民、盜墓賊、文物販子都參與進來了,大部分墓葬都遭到嚴重盜掘,比如兩座秦公大墓幾乎被盜掘一空,僅剩殘留的銅器殘片、石器、玉器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說。
1994年,國家文物局指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對大堡子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掘,F在遺址現場仍保留著當初猖獗盜墓的痕跡。7月18日,記者在遺址現場看到,在祭祀樂器坑內,距離樂器坑不足20厘米處就有一個盜墓者挖開的大洞。在樂器坑里,之后搶救性發掘出編鐘1套(11件、銅虎3只)、編磬1套(10件)、漆器朽痕2處、樂器構件15枚。也就是說,如果當初盜墓者向旁邊再多挖20厘米,這些文物也將流離出去。在殉馬坑內,也有2個不規則的大洞,均為當初盜墓者開挖。
在王輝看來,大堡子山遺址的發現以及隨葬文物的出土破解了很多懸而未決的疑問。秦人滅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而我們現在熟知的秦始皇陵墓、秦陵兵馬俑皆是秦晚期文化的實證,但是他們的祖先究竟生活在哪里,曾是學術界一個沒有定論的話題。“大堡子山考古發掘以及文物研究表明該地區是早期秦人活動的主要區域,是秦人和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其出土文物也成為研究秦人早期禮樂、祭祀、鑄造工藝等的重要史料。”王輝說。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商人,
我愿意把它們歸還”
大堡子山的大批文物就這樣被迫離開了家,它們無法選擇,且具體離家的細節也無法考證,能確定的是1993年之后,它們陸續在美國、法國以及我國香港、澳門等地出現。
1994年,一對銘文為“秦公作鑄鐏壺”的青銅壺在美國紐約現身,不少學者認為該壺就出自大堡子山被盜墓葬。同年,時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韓偉在法國巴黎見到一對金虎、4對鷙鳥形金飾片、30多件小型金飾片等秦早期文物。之后,秦式金虎、鏤孔鷙鳥形金飾片在比利時出現,秦式青銅甬鐘兩套在日本現身……
它們靜靜地在異國他鄉講述秦早期故事的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啟動了相關工作,爭取它們早日回家。
2005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調查項目,建立確鑿的文物流失證據鏈,同時開展國際公約和相關國家適用法律及返還案例研究,編制開展追索工作的法律文書。
2010年,國家文物局“投石問路”,向收藏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多個外國機構致函,希望對方能夠按照相關國際公約的原則,歸還流失文物。
同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參加國際博協大會時,碰到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他邀請希拉克為中國流失文物回歸提供幫助,希拉克給予了積極回應。
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國家文物局再次向法國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歸還文物的要求。隨之,由中法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赴大堡子山等地實地調查,最終確認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32件金飾片確實出自大堡子山秦國早期墓葬。
可是,法國法律規定:國有資產不能轉讓。而法國吉美博物館的館藏就屬于國有資產。中法兩國政府積極尋求文物返還的恰當途徑,促成文物原捐贈人同意撤銷對吉美博物館的捐贈行為,再由原捐贈人將其返還中國。
今年4月,捐贈人之一、法國著名奢侈品大亨皮諾通過我國駐法大使將4件鷙鳥形金飾片返還給中國。5月,另一名捐贈人、法國收藏家戴迪安親手將28件金飾片交到了宋新潮手中。他說:“既然是流失的文物,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商人,我愿意把它們歸還給中國。”
“它們在國外待得太久了,
應該早點回家”
7月20日,這批離家20多年的32件文物首次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采取實物展示與圖片、文字展板說明相結合的形式,從“國寶回家”、打擊與搶救、保護與研究、追索與返還四個部分,向觀眾講述先秦文明輝煌,同時也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
這32件文物包括4件鷙鳥形金飾片,2件獸面紋盾形金飾片,7件目云紋竊曲形金飾片,19件口唇紋鱗形金飾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鷙鳥形金飾片,它們高42.7厘米至49厘米不等,寬26.1厘米至34.6厘米不等,重640克至880克不等。“鳥是秦人的圖騰,再者鷙鳥是比較兇猛的鳥,表明了秦人勇敢、尚武。這32件金飾片可能是棺槨的裝飾品,也可能是馬甲,目前沒有定論。”王輝說。
“沒想到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飾。”已是學校國學社團成員的甘肅省農業大學文學系的劉喜鵬感嘆道。
“它們在國外待得太久了,應該早點回家。”蘭州華僑實驗學校四年級的小朋友何艾嘉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