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步伐加快,日益壯大的收藏愛好者隊伍也推動了文物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據了解,目前全國收藏人群已突破1億,數量不容小覷。盛世興收藏,隨著市場的火熱及交易的活躍,中國文物藝術品成為繼金融、房地產之后的又一個重要投資對象。
然而,伴隨著文物藝術品收藏熱潮的卻是層出不窮的制假售假、虛假鑒定、拍假假拍、虛高評估、交易不透明等現象。文物藝術品鑒定隊伍魚龍混雜,鑒定證書滿天飛。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使得制售贗品的不法分子有恃無恐,廣大收藏愛好者深受其害,文物等藝術品鑒定市場“危機重重”。
文物藝術品行業亂象追根溯源是鑒定難問題。文物鑒定也好,藝術品鑒定也好,迄今沒有標準,更沒有規范,全憑鑒定者本人的“眼學”功底,且純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目前,我國民間的文物鑒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業自治,也缺乏法律層面的規范和監管。與文物鑒定有關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護法、拍賣法、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管理規定、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等,對民間的文物鑒定幾乎沒有涉及,有關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等也是空白。因此,有人稱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處于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的狀態。正是因為這種規則的缺失,形成了當前文物鑒定無門檻、無標準、無責任的狀況,使得民間文物鑒定人員良莠不齊,這也難怪民間文物鑒定市場亂象叢生由來已久。
盡管我國文物藝術品鑒定市場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謂亂象橫生。但對此,我們應冷靜查找結癥所在,深刻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對策,來推進市場持續、健康、和諧發展與繁榮。
對于如何有效地遏制文物藝術品鑒定亂象,業內專家認為亟待構建文物藝術品國家標準,讓廣大收藏愛好者“收藏有門”、“覓鑒有道”,有專業、權威、規范的行業標準可參照。
據悉,2015年4月,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與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正式簽訂了《關于共同完成國家文物藝術品國家標準的合作協議》,并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組建了國家藝術品質量溯源體系國家標準委員會。
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會長王炳新稱,文物藝術品既然進入市場,那么其作為交易對象就一定回避不了標準問題,其他商品不僅有標準,還有相應的售后服務。“我們不贊成拍賣不保真、不為消費者負責及損害消費者利益等方面的行為,為了促進文物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不僅要建立相應的標準體系,還應建立良好的市場服務體系。”建立文物藝術品國家標準意義重大,不僅是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迫切需求,也是市場發展的需要。
王炳新坦言,相對于工業產品來說,為文物藝術品制定標準,難度系數太大,“但文物藝術品市場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是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作為在國內有一定歷史且有較高行業影響力的協會——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為有關部門制定文物藝術品國家標準提供專業、學術支持責無旁貸”。相信這一國家標準確立以后,將會對未來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