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絲織品普查、建檔小組內,組長邊巴瓊達手持文物鑒定專用顯微鏡正在觀察一幅恰魯(僧人的一種隨身物品)的組織、紋樣,“對于文物的普查建檔,我們要精細到每一根絲線組織”。
聳立在西藏拉薩市中心瑪布日山上的布達拉宮,被譽為“藏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寶庫”,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收藏有眾多歷史文物和稀世珍寶,是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研究員索南航旦13日介紹說,布達拉宮館藏文物豐富,包含各類古籍文獻,總量約達10萬余件。上世紀90年代,布達拉宮文物建檔工作基礎較為薄弱,僅對文物進行了目錄、名稱登記,缺乏完整、規范的詳細檔案,給文物普查以及科研工作帶來不便。
2013年底,根據中央政府對所有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登記、建檔的要求,西藏啟動此項工作,摸清全區可移動文物的“家底”。
索南航旦告訴中新社記者,文物的建檔工作包含登記文物的名稱、年代、來源、完殘程度、外觀尺寸等14項內容,并根據文物的分類進行拍照和編號。
扎西次仁是唐卡普查、建檔小組的攝影人員。他告訴記者,拍攝文物照片是建檔工作的最后環節。每幅約2米左右的唐卡,需從整體到局部拍攝至少7張照片,并錄入檔案。
索南航旦表示,后期專業人員還將對每幅唐卡的內容進行解讀、錄入,“唐卡的內容十分豐富,為了減少對文物唐卡的翻閱,專業人員將根據這些照片來解讀其內容”。
邊巴次仁是布達拉宮西日光殿的燈香師。他看管殿內文物工作已經20年,以前,佛像、瓷器、法器等文物未經詳細分類地存放在庫房里,“如果出現工作交接,則無法核查文物的身份信息,不利于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啟動可移動文物普查建檔工作讓邊巴次仁感到踏實。
索南航旦表示,目前,布達拉宮已完成1.7萬余件可移動文物建檔登記工作。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此項工作進度較平緩,今年將爭取完成布達拉宮兩萬件文物的普查建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