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
本報承德6月11日電(記者李韻)11日是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一大早,河北金山嶺長城保護員白春向便有些激動,他將獲得由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保護員證”。這不僅意味著他志愿保護長城的舉動得到了國家認可,而且標志著他在保護長城時有了正式的身份。
11日上午,在河北承德市普寧寺廣場舉行的主場活動開幕式上,白春向與其他11位長城保護員一起,代表全國15個省市區的長城保護員接過大紅的“長城保護員證”。同時,他們還領到了國家文物局統一定制的長城巡查服。白春向開心地說,再也不用擔心巡查時被人懷疑自己的身份了。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共有長城保護員3400余人,覆蓋長城沿線全部省市區縣。2003年,秦皇島市首創“長城保護員”機制,請那些有保護長城積極性的農民分段進行巡護,政府給予每年1000多元的補貼。目前,秦皇島市已建立完備的市縣鄉村四級長城保護網。保護員在日常巡查時,可以及時勸阻、制止個人的破壞行為,對于有可能破壞長城的線索及時上報。正是得益于他們的日常巡護,一些在長城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工程被叫停,做到防患于未然,取得顯著效果。此舉引起國家重視,長城保護員制度被寫進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長城保護條例》。但是長期以來,全國各地的長城保護員只是一支自發的、松散的志愿者隊伍。如今向他們頒發工作證和巡查服,標志著這支隊伍正在向規范管理的“正規軍”方向發展。
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介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設有專門的保護機構,但由于長城的特殊性,僅靠設在重點地段的保護機構、國家的人員資金投入,是不足以保證長城安全的。因此需要借助、也歡迎社會力量的參與。他表示,長城保護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如何避免人為破壞。他說,目前總體勢頭向好,各類人為破壞事件逐年減少,但仍時有發生,最主要的是建設性破壞。原因很多,比如,長城在各區域整體上都是東西貫穿,如果要修建南北方向的道路,就難免遇上。因此,加強日常巡查、加大查處力度是國家文物局必須要做的事情。在日常巡查方面,長城保護員是一支不容忽視、難以替代的力量。國家文物局將以逐層培訓的方式,提升保護員的工作能力。
白春向告訴記者,政府每年發給他4000元補助。顧玉才說,雖然與最初相比,近些年的補貼已有較大提高,但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志愿者,長城保護員的補貼還是較低。他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是將長城保護員納入各地的公益性崗位,由政府統一購買服務。但就目前情況,這一問題還不能很快解決。國家文物局正在積極與各方洽商。長城保護員在艱苦條件和惡劣環境下付出了不懈努力,“國家文物局將努力改善他們的工作待遇,讓他們在享受鮮花和掌聲的同時得到應有的尊嚴。”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開幕式上還向10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典型事例代表頒發了錦旗。劉玉珠希望有更多的各界人士為參與文物保護利用作出更多貢獻,在全社會樹立積極主動保護文化遺產的新風尚。
文化遺產日當天,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普陀宗乘之廟修繕工程竣工。該工程歷時三年,完成了55項單體建筑保護維修。“丹青記憶 守望家園”——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古建筑保護攝影展同時在承德避暑山莊開幕,從一個側面展示了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取得的成績。2015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名單也在當天揭曉,主辦單位向基層文博單位贈書。文化遺產日期間,承德市還開展了“文化遺產知識進校園”活動,通過主題講座、知識競賽、文博動手體驗等活動,拉近文化遺產與青少年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