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民間文藝瑰寶】
白雪公主、灰姑娘,孟姜女、田螺姑娘,您的孩子更熟悉哪個?
有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對白雪公主、丑小鴨等西方童話角色如數家珍,對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國民間故事人物卻知之甚少。中國傳統民間故事正在日益遠離當下中國人的生活。
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專家學者們大聲疾呼。
為何打撈
講故事是中國人寓教于樂的重要方式。正如中山大學教授劉曉春所說:“在文字還不普及的時代,民間故事承擔了培養人生觀、道德觀、倫理觀的職能;聽故事是人們接受傳統文化、自然知識、人生哲學等的重要渠道。”
“傳統民間故事全方位、無死角地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師范大學院教授萬建中說,“而且民間故事都是傳遞著正能量的。”且不說阿凡提這類的喜劇故事,即便是梁祝這樣的悲劇,也宣揚的是對愛情的忠貞,是正面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放表示,民間故事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種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正是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我們的文化延綿不斷的根本原因。
然而,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接受習慣和審美趣味。當下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更多的是通過影視作品、網絡小說、電子游戲等途徑,年輕人對傳統民間故事中的一些經典形象越來越陌生。被采訪的專家學者無不感慨,紛紛表示: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刻不容緩。
怎么打撈
中華民族是一個好講故事、好聽故事的民族,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月光下、藤蘿架邊,依偎在爺爺奶奶身旁,聽他們講故事的畫面只能留在回憶中了。
采訪中有學者談到,給孩子講“黃香扇衾溫被”的孝道故事,孩子聽后問,黃香是傻子嗎?不是有暖氣、電扇么,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件事讓學者們認識到,傳統民間故事的遠去,并非是現代的孩子不愛聽故事了,而是傳統故事情節元素帶有很深厚的農耕社會色彩,其表達方式和思維觀念與現代社會有所脫節。所以“打撈”民間故事,是要打撈其最有價值的“精氣神”。
要想讓傳統民間故事為現代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需要做一些創造性的轉換,使故事回到生活中。正如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林繼富所說:“任何時代的故事能夠傳承下去,都是因為它符合當時社會的審美和傳播方式。傳統的生命力就在生活中,離開生活傳統就死了。”
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也都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設想,比如用某個民間故事的框架,設計真人秀的節目;設計一款APP,增加參與互動性,吸引廣大“低頭族”。
最近,中宣部等部門正在組織實施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就是用動漫的形式對盤古開天、牛郎織女、精衛填海等一些中國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讓這些故事里的經典形象重新立起來,實現從口耳相傳到多媒體傳播的時代變化,既起到保護傳承作用,又發揮教育作用。
記者快評
要“活起來”先得“走進來”
一部電影《百鳥朝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沖擊。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與會代表也在大聲疾呼:要拯救民間文藝,為民間文藝撥打120。
民間文藝是什么?是一種生活方式。傳統民間文藝就是過去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它之所以在當下勢微,是因為它遠離了現代人的生活,不再被現代生活所需要。因而,要想讓它“活起來”,首先要讓它“走進來”——走進現代人的視野、更要走進現代人的生活,讓它再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要用現代人的表達方式、現代人的審美方式,將傳統民間文藝的精髓繼承發揚,使之為現代人所需要,進而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看到花木蘭成為好萊塢大片的主角,當發現百折不撓成為功夫熊貓的品格,我們是不是都該認真思考一下,包括民間文藝在內的中華文化遺產,如何激活其在當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