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文化走出去亟須因地制宜——來自《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認知調查報告》的建議

2016/6/24 11:13:08 點擊數: 【字體:

    本報記者   屈  菡

    “外國人對長城等中國人文資源的認知度最高,對和諧這一哲學概念認知度也很高,而對昆曲等中國藝術形態的認知度偏低,對老子等中國古今人物的認知度最低。”北京師范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近日對外發布《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認知調查報告》。專家指出,該報告內容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聯合國際調研平臺于2015年10月至12月合作開展,調查樣本涉及英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土耳其、以色列、南非等國家,受訪群體為18歲至44歲的當地居民,通過線上調查問卷方式取得數據,并對數據對比分析得出調查結論。

    外國青年認知中國文化

    首選互聯網

    《報告》顯示,外國青年認知中國文化在渠道上首選互聯網,這一比例占62.9%,其余12.2%是通過電視,10%是通過家人或朋友,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過雜志和廣播。

    在“中國文化接觸方式與渠道偏好”中,調查外國青年在“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劇”“文化課程”“生活體驗”“節事活動”“藝術展覽”6種不同中國文化形式中更希望通過哪種渠道獲取時,在可供選擇的“現場”“傳統媒體”“網絡媒體”3種途徑中,首選網絡媒體進行接觸的有5項;僅有“電影電視劇”這種文化表現形式受其產品特質的影響,成為唯一首選通過傳統媒體接觸的內容。也就是說,網絡媒體在絕大多數文化認知接觸中占據顯著優勢地位。

    《報告》結合現實情況認為,中國文化推廣方式和外國人接觸渠道的偏好存在一定錯位。調查結果顯示,外國人更傾向于借助自己的社交圈了解中國文化,在網上進行深度互動。現實情況是,當前我國對外文化傳播中,文藝演出、現場節事活動比較多。在重要節慶日,海外僑領僑團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線上的活動數量少、種類偏單一。

    《報告》建議,中國文化在傳播渠道上,要注重構筑文化傳播的虛擬平臺。虛擬平臺并非簡單指網絡或新媒體的概念,而是借助日新月異的新媒體展示技術。如借助諸如VR、AR等新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展示技術,通過不同媒體渠道和個人終端實現對中國文化的立體化、現場感展示,增加文化活動的互動性、趣味性和體驗感。

    同時,人際傳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調查結果顯示,在外國青年群體中,當其社交圈中有中國人時,中國文化認知指數為4.1分,反之則僅為3.6分。“講好中國故事不應該僅僅是行政引導,更應該通過深入民間的路徑推行,尤其重視通過華人華僑、海外留學生等人際傳播渠道,讓更多海外中國人講好中國故事。”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于丹表示。

    文化認知意愿各國有別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顯示,大多數受訪者對接近中國、了解中國表現出強烈的認知意愿。其中,73.2%的人希望到中國旅游,有73.1%的人希望結交中國朋友,還有62.8%的人愿意在當地參加中國節事活動,62%的人愿意購買中國文化產品,51.8%的人認為中國哲學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各國青年對中國文化認知的意愿有很大差異。如,南非被調查對象在“和中國人交朋友”以及“在當地參加中國節事活動”兩種途徑中均排首位;以色列、俄羅斯、土耳其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被調查對象也在“愿意到中國旅游”“愿意和中國人交朋友”以及“愿意在當地參加中國節事活動”中居前列。這一方面體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積極開展文化交流的意愿,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這些國家的青年接觸中國文化時對人際傳播、親身經歷和活動參與渠道的側重。與這些國家形成對比的是,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青年人的認知意愿集中在“購買中國文化產品”和“認為中國哲學具有吸引力”方面。

    需要充分考慮外國人的

    文化消費習慣

    《報告》顯示,在“中國文化產品選擇意愿”一項中,外國青年對文化旅游產品更感興趣,占59%;其次是電影,占50.8%;47.9%的人選擇電視劇;47.2%的人選擇藝術演出;選擇意愿最低的是游戲產品,占43.1%。

    《報告》同時指出,我國的文化產品應該以創意來激活文化符號和文創產品。當代的文化產品不少,但創意仍舊不足。文化產業的規模其實取決于其創意深度,而創意的核心是消費者的認知興趣點。“也就是說,面對國際市場,應該優先選擇外國人最感興趣,也相對熟悉的符號,在這些符號上進行大力推廣。有一個說法,功夫是中國人的,熊貓是中國人的,但是‘功夫熊貓’卻是好萊塢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值得我們深思。”于丹表示。

    《報告》還建議創新優化文化的供給與消費需求。創意和創新的“雙創”價值在當前對外傳播中的地位會迅速上升,我國要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充分考慮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產品的偏好,以對象化方式開發具有獨特中國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產品,制作貼近傳播對象國本土文化特征的中國影視編譯作品,考慮尊重各個國家的本土文化特征和文化消費訴求,輸出契合外國人的文化消費習慣的相關產品。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