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五屆理事會會議于7月16日在京舉行。會議總結回顧了第四屆理事會的工作,修改了協會章程,推舉了第五屆理事會領導機構、理事會理事,明確了新一屆理事會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楊華山擔任協會會長兼法人,于今任常務副會長,李仲華等六人任副會長,齊振祥任秘書長。來自于全國各領域的111位專業人才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任理事。
會議指出,從2016年起,我國將實施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協會將啟動部署開展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十三五”規劃研究工作,深入分析“十三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環境和新要求,研究提出少數民族文物保護事業“十三五”發展的新思路、新重點和新路徑。為配合國家戰略、國家民委任務、文物保護發展目標做好謀劃。
作為我國文物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協會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堅持創新精神,依托民間交往的平臺和渠道,進一步發揮非政府組織特點和優勢,官民并舉、以民促官的交往特色和領域廣泛、渠道多樣、內容豐富、方式靈活的長處,不斷拓展民族文物對外交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事務,擴大與國際組織及相關機構在文物保護、管理、研究、利用等領域的全方位、多層次交流合作,更好地為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文物工作方針服務。
楊華山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行動指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按照少數民族文物保護事業的工作方針和根本任務,抓調研,抓具體,扎實工作,開拓創新,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民族工作、文保工作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和完善民族文物保護工作內容,深入開展民族文物保護和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弘揚、開發工作,著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民族文物保護工作各項業務和協會內部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進展,成效顯著。”
于今代表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做了工作報告。在報告中回顧了第四屆理事會的五年工作,并對第五屆理事會工作進行部署。
于今介紹說:“協會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特點和優勢,積極而廣泛地開展交流與合作,工作領域日益擴大,形式日趨靈活,內容更加豐富。在宣傳貫徹中央和國家民委關于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宣傳貫徹《文物保護法》,團結關心、支持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事業的各界人士和團體,協助政府做好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工作;服務國家戰略,有效增強全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積極貢獻。”
于今表示新一屆領導班子將研究制定出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理事會員自律規則制定辦法》,健全自律規則制定制度,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強非政府組織的思想、組織、作風和監督制度建設,提高理事、會員的學習力、執行力、創新力和非政府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中國的少數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物,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民族文物和民族習俗除歷史遺物外,廣泛存在于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它們也處在不斷的演變、消失之中。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很多珍稀的民族文物已近絕跡,若干尚待科學記錄研究的民族習俗正在發生變化,一些民族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大量民族文物不斷流往國外。這種情況任其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由楊靜仁、伍精華、任英、呂琳等同志發起的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于1993年6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注冊登記,在北京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