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烏考古隊員們正在對遺跡進行發掘 (采訪對象供圖)
2100多年前,漢武帝遣使節張騫出使西域,在茫茫戈壁上尋找一個名叫“月氏”的游牧部族,與之聯合抗擊匈奴。張騫曲折的出使之路被稱為“鑿空”之行,最終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
2100多年后,月氏這個曾經在馬背上輝煌一時的部族,早已湮滅在西域的大漠風沙之中,卻也為我們留下了追尋絲路遺跡的線索。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南20公里處的薩扎干村,來自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的王建新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正與烏方學者們一道對當地的疑似月氏遺跡進行考古發掘。這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張騫”們,正用手中的洛陽鏟,為我們揭開黃土下塵封了2000多年的秘密,也為了“一帶一路”戰略下中烏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尋覓:
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月氏,一個曾經橫掃北方草原的馬背民族。戰國初期,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史記·大宛傳》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公元前174至161年前后,月氏遭匈奴單于多次進攻,被迫西遷。小部分殘眾留在河西走廊與祁連山間羌族混合,稱小月氏,其余部族西遷至中亞一代,稱為大月氏。
漢武帝漢建元二年,使節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準備聯合月氏,東西夾擊匈奴。西行之路坎坷曲折,途中被匈奴俘獲扣留10余年,才最終到達大月氏。此后,中原王朝同西北各民族的聯系日益緊密,為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奠定了基礎。
伴隨著歷史的長河緩緩流淌,西遷后的大月氏漸漸在史書上消失了蹤跡,2000多年后的今天,這個神秘部族的具體位置已很難考證。面對這個難解的謎團,王建新和他的考古隊同伴們自2009年開始,在中亞地區進行了系統性的考古調查,在這7年里,他們利用現代考古手段,從河西走廊一路追尋月氏人遷徙足跡到撒馬爾罕,幾乎走遍了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所有州縣,終于在撒馬爾罕西南的山區內找到了蛛絲馬跡。如今,一個由近20人組成的中烏聯合考古隊已經駐扎于此,對在當地發現的大型墓葬群進行考古發掘,隨著一件件珍貴文物的出土,大月氏部族的神秘面紗正被逐漸揭開。
足跡:
中烏合作發掘成果斐然“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搞不清,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去尋找的游牧民族該如何讀音。”西北大學絲路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和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有著密切聯系的民族究竟在哪里,目前在國際考古界也始終沒有定論。“我們想通過中國境內的工作和在中亞的工作獲取的資料,能夠進行系統的對比,最終是一個互證。把系統的證據拿到全世界面前,解決這個國際學術界的重大問題。”王建新表示,在近幾年的調查中,他們所發現的多處遺跡,最終確定了大月氏考古學文化遺存的坐標。
2015年9月至11月,西北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對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州境內薩扎干遺址進行了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共發掘了5座中小型墓葬、1座超大型墓葬和1座早期游牧民的石圍居住遺跡和1處中世紀墓園。出土一批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玻璃器、漆器殘片等珍貴文物。根據這批墓葬和居住遺跡出土遺物判斷,除了中世紀墓園之外,其余的遺跡年代均集中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后,并且和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密切相關。
今年6月以來,中烏考古隊開始對其中的一座超大型墓葬進行發掘,目前已經清理到了槨室。如此規模的墓葬發掘在烏方考古史上前所未有,六七月的撒馬爾罕,室外溫度已高達40攝氏度,兩國考古隊員頂著炎炎烈日,在直徑達40米,土方超過500立方米的大型墓葬中發掘,其中既有汗水也有欣喜。在合作過程中,中方考古隊員毫無保留地向烏方人員介紹了他們的專業技術及經驗,還教會了烏方隊員使用洛陽鏟;而考古隊員們對發掘過的遺址進行回填保護的負責做法和態度,也收獲了烏方隊員和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王建新表示,此次發掘所出土的文物,無疑將為研究撒馬爾罕地區古代的游牧文化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在古墓發掘完成后,考古隊還希望在原址建立一座博物館展覽出土文物,以開發當地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
鼓舞:
在考古絲路上篤定前行“中烏都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人文交往一直是中烏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這是今年6月,國家主席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在烏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中節選的部分。
早在2013年9月,中烏兩國就曾簽署聯合宣言,愿進一步加強和拓寬科技、文化、人文領域的合作。此后,一批中烏聯合的考古和文物保護項目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考古人第一次走到中亞,扛起考古鏟,重走絲綢路。今年6月22日,烏茲別克斯坦當地時間18時15分,習近平主席在塔什干會見了包括王建新教授在內的15名中國考古隊員。談起這次令人激動的會見,考古隊成員之一,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碩士畢業生吳晨至今仍激動不已。
“在當天等待會見的200余人中,習主席提出要先單獨接見15位考古人員,讓我們無比激動,這足見國家領導人對文化發展、對絲綢之路文物保護的重視。”吳晨告訴記者,習主席親切地和每一位考古隊員握手,如同是在傳遞著一種力量和使命感。“堅定了我作為年輕一輩文物工作者為文物事業奮斗終生的信念。都說考古、文物保護者很有情懷,風餐露宿、日曬雨淋是常態,為了解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常年駐扎野外,為了保護一處古跡可以日夜不間斷的奮戰在工作現場,從未想過放棄。”吳晨說,作為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考古人,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期望給予他無限的力量,“也激勵著我們悉心學術,篤定前行,不辱使命,為絲路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