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

2016/8/9 9:23:27 點擊數: 【字體:

  “今晚,梅葆玖大師生前兩份心愿得以實現。一是《大唐貴妃》的復排,二是梅蘭芳黑膠唱片全集的出版,以此祭慰梅老。”8月2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前,中科匯金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志遠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8月2日,是京劇梅派藝術掌門人梅葆玖的百日祭奠紀念日,當晚由北京京劇院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了一場紀念演出,與此同時,中科匯金公司修復完成的絕版“全套梅蘭芳唱腔膠木唱片”與“梅蘭芳唱腔全集CD”一并呈現。這完成了一代宗師跨越百年之夢,是老唱片修復和再出版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廣大京劇票友的福音。聽到這個消息,一位阿姨激動得哭了,她哽咽地告訴記者,對于梅蘭芳迷來說,這套全集異常珍貴,讓自己有機會重溫經典,穿越時空與先生對話。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完成此次修復工作的正是熊志遠所帶領的中科匯金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從2011年開始,公司致力于我國有聲文化遺產的搶救、修復與數字化保存的研究工作,為留下珍貴的記憶和旋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外國專家一句話 燃起創業激情
 
  走進位于北京市朝陽門內的孚王府,綠樹成蔭,庭院深深,在夏日的蟬鳴聲中,王府老宅顯得靜謐古老。中科匯金公司熊志遠辦公室深藏于孚王府中院一隅,環境的歷史厚重感與有聲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事業相得益彰。走進熊志遠的辦公室,無不流露出一番文化藝術的韻味,辦公桌、書架上堆滿了老唱片、書籍、古玩器物,一些收藏的書畫作品也放置于此。
 
  “我喜歡收藏老的東西和一些傳統的藝術品,有時候連做夢都在尋覓有趣的老物件。”也許是興趣使然,2011年,熊志遠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華人音樂文獻保護計劃”,這次會議讓熊志遠開啟人生的夢想。
 
  “我記得當時會上匯集了國外一些相關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們,還有國內的館藏單位及專家學者們參與了,會上有外國專家指出,意思是說我們華人在音樂文獻保護這一塊所做的貢獻還不大,還沒有讓世界聽得到。”就是這句話,刺痛了在場的中國人,更燃起了熊志遠心中的創業激情,“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么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儲存量這么大,為什么沒做出來呢?我們想做一件讓世界聆聽到中國音樂文化遺產聲音的事情。”
 
  經過反復琢磨和調研,熊志遠發現數字化修復有聲文化遺產在國外已經做得非常成熟,而國內做得不是很成功。 “由于技術、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異,我國歷史音頻資料修復和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晚。而且有些館藏機構對于老音響資料數字化保護的認識不夠。”唯有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在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方面意識超前,當時在國內建立了唯一達到國際數字化標準要求的數位典藏工作室。
 
  看到差距,就有機會,熊志遠動心地想,“國內市場這么大,把國外的技術引進過來,再請國外IASA(國際聲音和音視頻檔案館聯合會)的專家成員和國內專家組建的專家隊伍,消化吸收,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做這件事情,要讓音樂文化遺產走出去。”熊志遠堅定地選擇了這條路。
 
  用工匠精神 做最真實的聲音
 
  “梅老說,這是父親最真實的聲音。”熊志遠回憶起,第一次將制作的母帶給梅葆玖先生,他聽完的激動和驚訝。“梅老告訴我,這里不光是梅蘭芳的聲音,還有馬連良的聲音,那時候他們同臺演出,也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這套唱片也包括馬連良最純正的聲音。”
 
  在熊志遠的辦公室,兩側分別掛著梅葆玖先生和田青老師題詞,梅葆玖先生提筆的“百年留聲-萬世傳音”;田青老師提筆的“佛心”和“把遺產交給未來”;熊志遠說,每天看到兩側二位大師的題詞,時刻提醒自己,即使再有困難也能夠堅持。兩位大師希望,熊志遠和他的團隊能將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事業繼續下去。
 
  “在梅老的悉心指導下,近5年時間,我們為梅蘭芳先生的唱腔進行重新收集、整理、修復,解決了音質、曲目、斷代等諸多問題,60多年來唯一全套梅蘭芳制作完結,完成大師一生的最后心愿。”熊志遠說,“如今,這些母帶已成最后絕版。梅老希望我們出版后,把母帶捐給博物館。”
 
  對于熊志遠來說,梅蘭芳的老唱片修復出版是樣板工程。由于“老唱片”載體特殊、年代久遠、保存條件簡陋,導致受潮、霉變、腐蝕、變形等現象。運用國外最先進的機器,通過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將這些老唱片修復完成,數字化之后,再次以黑膠唱片的形式出版,“復活”經典唱段。
 
  “其間,有6張唱片生產出來后中間有些許瑕疵,不仔細聽根本聽不出來,而且當時成品都已經完成了,已經有人預定部分了。但我還是堅持要求重新修復制作母帶在德國復制黑膠,重做損失好幾十萬,但我覺得不能將就,必須追求極致,做到完美。當時有人勸我多次在日本復制黑膠唱片,都被我否決了,我要求在德國最大的工廠生產。”
 
  除了梅蘭芳全集,創業五年多來,熊志遠帶領團隊多次完成國家級、北京市重點項目并獲得獎勵扶持。其中包括《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音樂的保護應用》、《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長調》、《中國古琴音樂文化數據資源庫》等。在有聲文獻資料數字典藏技術研究和技術應用方面,已經進入到國家圖書館、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機構并建立了8處工作點,每天都在緊張而忙碌的搶救修復我國豐富的有聲文化遺產資源。
 
  創業路上冷暖自知 初心堅定不移
 
  熊志遠在朋友圈寫過一句話,“創業,是自己左手溫暖右手,時常是半夜醒來還在思考前方的路。”
 
  創業這條路,從來都沒有坦途。談到困難,他卻用技術男的理性簡單概括:“在國外的技術引進過程中,能不能完全消化掉?技術設備老舊,找不到零部件,需要重新畫圖紙加工?”他更多提及的都是技術難題。
 
  人才匱乏,其實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接觸過模擬錄音的工程師一般歲數都很大了,年輕人對模擬時代的錄音載體不是很感興趣,他們學的都是數字錄音,對模擬錄音又不是很了解。”
 
  此外,一些公共館藏機構和高校仍需做大量的工作,有些館藏機構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識缺失,對自身珍貴的館藏音樂文獻了解不深,對載體有效保養及數字化保存重視不夠,致使這些珍貴的館藏有聲文獻資料逐漸損毀殆盡。
 
  近年來,部分單位也開始了對自己館藏有聲文獻資料整理修復,但大多還是建立在對聲音資料和館藏檔案整理修復的認識基礎上,而并沒有提升到文物保護和數字化應用的產業開發層面;且各家信息不互通,沒有統一的技術手段和標準。
 
  已開展相關保護工作的館藏機構對數字化保護字面意思的理解也有誤區,沒有用專業的設備及科學的方法來采錄修復,實則是對本已脆弱的有聲文獻載體的一種傷害。除公共圖書館、藝術院校、研究所、唱片公司等機構收藏部分外,民間收藏的大量有聲文獻資料,由于沒有系統組織的去挖掘和整理統計,也就更談不上系統有效的去修復和開發利用了。
 
  同時,載體的保存保養是一件要非常用心的事,由于認識不足、缺少技術力量等,這些記錄有聲文化遺產的載體正在逐漸老化,將面臨毀損和銷蝕的危險。
 
  技術不斷在創新,財力的支撐也會遇到困難,“很多項目需要不斷地投入,短期看不到回報甚至是賠著錢做。”熊志遠不經意間提起。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完成數字化的“老唱片”有2萬張左右,但具有修復價值但還未能修復的音樂文獻載體卻有百萬張以上,其主要原因在于資金的限制。要將這上百萬張音樂文獻載體進行保養及數字化修復則需投入上億元。
 
  “我們也走過很多彎路,但有聲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這條路,我們是堅定不移地往前走。” 談及未來,熊志遠表示,“未來還有太多大師的作品等著我們去做整理修復;我們要為音樂文化遺產做一個大數據庫,應用在高校、公共圖書館、中小學進行教學應用、學術研究、音樂欣賞等,以及與國際相關組織合作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走出去’,我相信這件事情將來不管多少年,永遠都有價值。”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