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本月即將收官。普查期間,故宮博物院盤點院藏殷墟甲骨22463件,成為第三大甲骨文物收藏機構;34件珍貴的 《蘭亭序》 拓本被確認分布在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及北京藝術博物館……這趟為期4年的“摸家底”,收獲頗豐。
可移動文物,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哈駿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摸家底”采取“自行申報”原則,由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自查,并按區、市兩級上報,主要針對1949年以前的可移動文物。
北京市文物局的數據顯示,普查前,全市可移動文物數量登記為350萬件/套,多為文博機構館藏。截至目前,北京市申報的可移動文物數量達6383254件/套,占全國總數的18.93%,
其中珍貴文物439388件/套,占全國總數的22.76%,普查總數與珍貴文物數量均居全國前列。下一步,文物“大賬”將逐步在網上公開,方便文物管理、保護的同時,向社會提供更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
珍貴文物講述歷史故事
通過此次普查,北京市首次基本摸清了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初步掌握了北京市文博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可移動文物數量和分布情況以及文物的基本數據等。一大批有價值的文物得到發現和認定,文物安全重新得到保障。而普查牽出的故事,也讓一度塵封的歷史片段再次浮出水面——
故宮博物院發現27536件起于晚清的玻璃底片,記錄了這座古老宮殿在半個多世紀激蕩風云中的變遷;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 《五十二病方》 中記載了用青蒿治病的藥方,本次普查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國家動物館分別發現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藥材和昆蟲;北京人藝博物館發現了珍貴的梁思成手稿,1952年老舍先生創作了話劇 《春華秋實》,梁思成參與審查時曾指出了劇中布景上的細節問題,并細致地附上了解決方法,因擔心劇組的舞美人員不能完全理解,還在文稿后附上了詳細的效果圖。
北京市一六六中學偶然發現了一件塵封多年的珍貴文物:該校校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的一份理科作業。
記者在一六六中學校史館見到了這份珍貴的作業。這本8開大小、暗紫色封面的集子采用古書裝幀,扉頁上寫著“民國二十三年初中二年級理科成績”,匯總了當時初二甲組同學20余頁理科作業,變形蟲、草履蟲、水螅、公雞、兔子等一幅幅工筆白描的動物圖案躍然紙上,各部分結構清晰呈現,并以工整楷體標注作者、時間。其中“海葵”一頁的署名是初二甲組謝希德、馮約真,于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完成,畫面上海葵的觸手、口、體栩栩如生,筆觸工整而清晰,細節如同教科書一般標準。
一六六中學的前身是貝滿女中,創建于1864年,是北京第一所由外國人開辦的女子學校,在華北地區首次實行“分科教學”和“班級授課制”。1933年,12歲的謝希德轉學至此,她自幼體弱,在班上最瘦矮,但各門功課都十分出色。據 《校覽》 記載,當時學校開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修身、算學、理科、圖畫、音樂、體育、勞作等課程,此次發現的作業便反映了學校當時的辦學特色和秉持的嚴謹治學理念。
一六六中學辦公室主任毛學慧介紹,這份作業于2011年暑假前夕在學校生物組器材室發現,其中的字跡至今沒有暈染,紙張也僅小部分損腐。學校一度以為是早期教科書,直到2014年拍攝校史紀錄片時才發現其中收錄有謝希德的作業,并進行了申報。“作業里沒有重復的內容,每一幅都非常精美,可見老師的精心安排,而學生們的水平也難分伯仲、齊頭并進。”
文物“身份證”將網上公示
此類由學校等非文博單位申報的可移動文物,在本次普查中并非個例。近4年來,北京市對全市15463家國有單位進行了調查,確認有可移動文物的收藏單位共339家。“前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主要針對不可移動文物,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采取自查、自行申報原則,上報總共14個指標項,包括名稱、年代、質地、圖片等。對非文博單位來說,可能需要投入額外的人力物力,這也是普查難點之一,我們在前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宣傳和動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哈駿說。
記者了解到,8月31日前,北京市將完成剩余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不少于150萬件藏品的信息采集,并上傳至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哈駿表示,北京市的在線平臺也正在同步建設中。今年11月,部分可移動文物的“身份證”將會在網上公示,每件文物都會有唯一的普查登記號,由地區代碼、單位編碼、文物編碼等組成,未來還將配備條形碼、芯片卡,實現珍貴文物的數字化備案和管理。此外,年底還將出臺 《北京地區可移動文物名錄》 等。哈駿表示,為加強普查成果的轉化和利用,下一步,北京將通過在線平臺和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逐步公開文物信息,進一步發揮珍貴文物在文博創意產業、智慧博物館項目、博物館展陳、學術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加大對已登錄文物的保護力度,根據普查數據,啟動新發現文物保護修復計劃,特別是對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突出和亟待修復的藏品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