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科技、藝術的融合創新,正在成為博物館建設和運營的重要內容。傳統工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增強博物館文化的創新能力,日益引起文化、藝術、科技界的關注與思考。8月3日,來自博物館和工藝美術界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這一議題展開了交流和研討。
挖掘傳統工藝美術潛力 增強博物館創新能力
當前,信息生產和技術傳播迅速發展,數字化產品日新月異,虛擬現實走進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傳統工藝美術如何融入博物館,增強博物館的創新能力,這是與會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李耀申認為,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及其場館應用、文創研發等問題,是提升博物館創新能力不可忽視的元素。傳統工藝美術在博物館創新應用這一主題既具理論色彩,更有現實意義。他說,立足博物館展陳、文創實際,挖掘傳統工藝美術的厚重歷史,汲取傳統工藝美術的智慧精髓,在應用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將不斷推動博物館文化的創新發展。
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一級工美大師黃小群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暢談了傳統工藝美術對促進博物館文化創新的價值作用。她說,12年前,我應天圖文創集團的邀請,第一次將掐絲工藝運用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陳之中,譬如做碑文,不是祭奠的感覺,而是要突出英雄的悲壯與輝煌,這種技法的應用受到博物館專家的好評。八十七神仙卷是給徐悲鴻紀念館做的壁畫,采用掐絲工藝將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重新顯現,我是懷著對徐先生的敬仰來完成這件作品的,作品體現了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技術的結合,產生了獨特的效果。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認為,博物館展覽需要藝術形式的烘托,對傳統工藝的借鑒,則是實現這種烘托的重要方面。她說,在故宮做展覽特別困難的是,要在特定的空間里表達主題,很多線路是不可以動的,感謝天圖文創集團對我們的展覽做出的努力。展覽和工藝美術如何結合,文物類的博物館,環境的營造要與主題很好的結合,展覽的場景、背景音樂、內容的傳導這些都很重要。例如,故宮“萬壽慶典展”中一個部分有背景音樂,可供展覽過程中讓觀眾去體會。博物館在拓展青少年教育時,可以結合傳統工藝作品開展制作活動,使先人的工藝創作思想與工匠精神融入孩子們的心靈。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相瑞花認為:博物館是傳承和弘揚傳統工藝的重要場所之一,以前博物館對傳統工藝的認識沒有提高到理論層面。第一,從收藏角度看,一些時代的工藝美術作品本身就是文物,就是藝術品,博物館要注重保護、搶救和收藏;第二,對選題的研究要觸及博物館藏品的方方面面,其中應包括對文物所承載的傳統工藝美術價值的揭示;第三,從傳統工藝人才培養來講,傳統工藝修復的力量在博物館已青黃不接,亟待加大傳承力度。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要結合,天圖文創集團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傳統工藝要滲透到展示的空間設計,合理使用將有利于烘托文物展品,提升整個展覽的水平。
傳統與現代融合 拓展博物館文化的創新空間
如何把傳統工藝手法運用到博物館空間設計中,促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此次與會專家關注的另一熱點問題。北京博展創意產業聯盟執行主席、天圖文創集團董事長王凱認為:今天的工藝美術品其實就是明天的文物。怎么做好博物館展覽,如何把握好博物館文化,工美能夠為博物館服務什么,這需要深入溝通和研究。博物館空間大有可為,對傳統工藝元素的運用、材料的選取,我認為可能在某個時期有某個時期的認識和應用。博物館陳展提升的空間很大,怎樣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受到感染,怎么讓老百姓喜聞樂見,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從科技手段來講,天圖文創集團用了不少,但展陳中一切科技手段及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內容,所有偏離內容的設計形式要一概摒棄。
天圖文創集團總設計師趙彤指出,傳統工藝在中國元素中的分量很重,中國元素怎樣取舍是重點,傳統工藝也是一個重點。在博物館設計過程中,始終圍繞整體思想、文化狀態,這些是設計的根基,需要設計師來提煉。傳統工藝美術涵蓋了很多專業的技藝,這些技藝都是優秀的技術,是設計手段的運用。如何有選擇地介入博物館設計?他認為,要從設計理念上去認識,設定某一個方法,從設計的概念入手,烘托博物館的空間氣氛,在空間中再創文化的特征,形成獨到的設計手法,這需要多個專業的結合。比如,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浮雕,我們應用漢畫像石的組合、排列和雕刻、漆畫、青銅以及結合中國文字的特征進行的探索,總體效果較好,起到了烘托主題的作用。博物館設計是多個專業組合的設計,是一種融合,文化含量非常高。這個融合要從自然之道、人文之道、科技之道、情感之道四個方面來入手,這樣才能做出觀眾認可的好展覽。
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郭鳴認為,博物館過去是以文物為主,工藝美術元素十分突出,現在博物館發展更廣,電影博物館、汽車博物館等行業門類的博物館日益增多。現代博物館講究互動、參與。因此,在文化和科技、藝術和科技、文化營造與科技的結合等方面,工藝美術行業和科技結合非常有潛力。他說,天圖文創集團做了很好的示范。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但一貫的印象是他們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躍進認為,傳統工藝美術要在博物館展覽中“推陳出新”,可以在博物館的語言細節中講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第一,工藝美術和博物館結合,要堅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旨;第二,在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上要有創新的理念;第三,傳統工藝在博物館的應用中要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
九三學社中央組織部部長楊玲認為,傳統工藝在博物館中的應用,應從工藝、圖案、造型、材料、色彩等五個方面細細品味和把握。在純藝術領域,傳統工藝美術是非主流的,但天圖文創集團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她說,我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還有局限,展覽和傳統工藝美術有時候是有一定沖突的。但今天在“天圖”看到了比較成功的作品,譬如八十七神仙卷及鼓浪嶼的設計就是成功的范例。工藝美術與博物館的關聯,首先是公共空間的關聯,空間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館建筑的外形如何設計,工藝美術就是一個關聯。二是傳統材料的使用,傳統的工藝是不是好用,這要和博物館的展示主題相結合。社會教育是博物館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現在博物館關于教育的產品非常單一,像陶藝燒軟陶、漆藝、剪紙等傳統工藝方面就比較少見,希望引起工藝行業的關注。博物館必須與現代生活的需要相結合,博物館與工藝大師要與當下鏈接,豐富設計語言,使博物館的展覽形式不止于展板,形成更大的展示語言傳導空間。
在傳承中創新 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融合
工業化、信息化日益發展,現代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博物館作為知識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如何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這是與會者關注的又一話題。
首都博物館數字首博管理部主任劉紹南結合自身的專業實踐談了看法,他說:“我在首都博物館主要負責兩方面工作,第一是信息化,第二是新技術的運用。”他認為,大數據服務平臺要依托互聯網,充分利用云技術、全媒體、數據資源,為陳列展覽、社會服務和相關文創產品的研發服務。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原會長唐克美認為,博物館與傳統工藝結合這個課題很重要,是雙方的需求,一方面對博物館的設計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也非常重要。她說:“我參觀的一些博物館,其展覽的設計和烘托設計的內容相融合,使內容得以更好的表達。但有些博物館的設計卻讓人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到不滿足。”她認為,在探索傳統工藝與博物館的結合方面,天圖文創集團做了很多努力,在理念和技術上也擁有了優勢。傳統工藝美術本身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但是除個性獨立外,它可以與現代生活、藝術方方面面的設計相融合,產生新的效果。傳統工藝美術幾千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就是傳承與創新,每個時代都有傳承,每個時代都有創新。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工美行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盛景濤指出,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的融合,給博物館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創新空間。他認為,一些博物館在展陳方面的形式表達相對單一。有條件的博物館可以探索新的陳展方式,以現代的展陳形式加入數字化、虛擬現實,把優秀傳統技藝傳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