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因此它的保護與傳承也需要絲路沿線各國的共同努力。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專項論壇之一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們說得最多的是:加強交流,推進合作,更好、更有效地保護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
用合作來應對各種風險
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總干事德卡羅說,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而言,合作至關重要。當今世界,合作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特別是城市化、沖突、動蕩乃至戰爭帶來的威脅。希望不同國家間加強務實合作,一方面探索制定中長期規劃,幫助各成員國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能力;一方面建立危機時期文物保護的應急機制,以便在危機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保護文物。德卡羅說,文化遺產是由人民創造的,必須依靠人民來保護,要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要更加重視保護無形的文化遺產,比如音樂、舞蹈、史詩、技藝等,還要重視保護傳承無形文化遺產的人。
系統而長期的合作至關重要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首席項目專家阿格紐,以《一項史詩般的合作——超越1989-2016》為題,全面回顧了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自1989年以來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他說,保持研究團隊和管理機構的相對穩定,開展系統而長期的合作,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至關重要。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通過長期合作,在《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制定,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壁畫顏料分析,壁畫修復技術,石窟微環境影響研究,游客承載量研究,游客管理系統研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頂尖機構間的長期合作,不僅顯著促進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水平,同時也建立了超越語言、文化和距離障礙的互信與友誼。
重視法律保護與專業人員培訓
波蘭駐華大使林譽平介紹了波蘭的有關經驗。他說,“二戰”后,波蘭更加重視文化遺產保護,不但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有關法律法規,而且還組建了“波蘭保護學院”,抽調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執教,專門培養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