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鄉村非遺,未曾遠去的鄉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湘贛調研行(中)

2017/5/16 13:06:59 點擊數: 【字體:

鄉村非遺,未曾遠去的鄉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湘贛調研行(中)

甲路村油紙傘手工藝人正在繞傘邊,整個油紙傘制作技藝有上百道工序。本報記者 馮蕾攝/光明圖片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是一份精神追求,也是一種發展境界。

  如今,鄉村的非遺印記、文化注腳正在減少甚至消亡,如何珍視非遺歷史傳承,延續鄉村文化脈絡,成為一個重要歷史課題。在湘贛調研中,記者走近這些鄉村非遺和它們的傳承人,觸摸時代留下的最深最遠的印記,感受樸素與執著的“匠人精神”。

一紙馨香寄鄉愁

  潺潺的溪水,靜默的農房,湖南省瀏陽市張坊鎮的古山造紙坊顯得與世隔絕又溫柔愜意。

  今年50歲的黃隆根是古山造紙坊的主人。山路旁的土房,既是住處也是工坊。記者到現場采訪時黃隆根正在工作,他手持大紙簾在裝滿紙漿的紙槽中搖晃三四下,然后取出沾滿竹漿的紙簾,小心翼翼地揭下來,這樣的動作,他從清晨5點起床到上午10點已重復了600多次。

  一張貢紙的制造工序有120多道,從上山砍嫩竹,到劈竹片、擔竹麻、踩竹麻、上簾床,最后焙干、齊紙、打捆成擔,每一步都需要心定、神靜。目前能完成120多道工序的只剩下黃隆根一家了。

  起于宋元、興于清康熙年間的古山貢紙曾在乾隆年間被稱為“貢紙”,去年被列為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從17歲開始,黃隆根便從父親手中繼承了這門古老的純手工造紙技術,到他手上已經是第五代。在這樣的山鄉里,每天早晨5點起床,觸摸漿水,看貢紙誕生,聽溪水長流……日復一日,黃師傅的生活簡單而豐厚。

  他笑著給記者講述貢紙的榮光與失落——

  清末民初,張坊紙業興盛,有很多商號。1931年,唐三祥、唐智祥紙號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銀獎。古山貢紙隨后成為免檢產品。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張坊鎮造紙的人家變少了。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原先還有三四戶做貢紙,如今只剩下一家,單靠貢紙難以給予村民所期待的富裕。

  “你擔心這門手藝會失傳嗎?”

  面對記者的問題,黃隆根堅定地相信“不會”。

  每年放假,上大學的孩子都會回家。“兒子喜歡做貢紙。村民們也有在學習手藝的。”黃隆根說。5年前,每刀貢紙價格為100元,去年已漲到200元,這也讓黃隆根一家六口的年收入從5年前的三四萬元漲到八萬元左右。

  沿著土房旁的山路,黃隆根的父親王魯生帶記者去看制紙的其他工序。他向我們介紹“打格”的過程——筍竹整理成約3米長的竹條,然后引來山中泉水,讓泉水澆在竹堆上。隨著泉水的浸入,3個月后,筍竹經過腐化只剩下殼和絲,因為富含竹纖維,被稱作竹麻。這些細致入微的工序,70多歲的王魯生已經重復了60多年,不為外撼,不以物移,眉宇之間朗若清風。

一生只為一布

  3月29日,湖南瀏陽高坪鎮,紅褐色的泥土中,一種不起眼的植物悄然萌芽,當地人知道,這是剛落土兩個月的苧麻。

  在鎮上另一頭的太坪村,那些成熟的苧麻正被村民譚智祥用純手工的方式做成一匹匹色澤沉著典雅、質地樸素純粹的夏布。

  14歲開始跟著父親學做夏布,如今51歲的譚智祥是瀏陽當地技藝最為精湛的夏布傳承人,也是夏布技藝的第四代傳人。

  “打麻、績麻、漿紗、織布……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譚智祥說。黑色的梭子在他手中起舞,把經線和緯線連接起來,織成普通布、羅紋布、提花布。他每天五六點就起來做工,要完成純手工的麻線紡織夏布,一天才能織一到兩米。

  瀏陽夏布在清光緒年間開始遠渡海外,銷往日本、朝鮮以及南洋等地。巔峰時期的瀏陽夏布,曾有一年出現“出口達485萬擔,價值近百萬”的盛況。

  然而,目前純手工紡織的這種品質最優的夏布,市場價格僅1000元一匹,普通的夏布則為300元一匹。“日本經銷商曾給我拿來一個日本制造的書包,這個包用布也就一尺多,能賣到900元。”譚智祥說。

  為傳承夏布工藝,瀏陽市有關部門和高坪鎮政府決定牽頭組織起村里幾家夏布紡織戶,成立夏布生產工藝傳承保護協會,并建立瀏陽夏布文化展示中心。

  2015年7月21日,譚智祥收到了北京服裝學院的聘書,被邀請到學校當特聘教授,這位織了35年夏布的地道農民正式走進課堂、走上了講臺。

  在他的感染下,仍在高中就讀的女兒立志未來報考北京服裝學院,傳承夏布工藝。

一把油紙傘的守候

  煙雨江南,墨色浸染。

  江西省婺源縣甲路村,這里的一切都與一把傘有關。

  甲路紙傘是婺源傳統名牌產品,早在明清時期,就隨著徽商的足跡走遍長江流域,1936年曾獲國際博覽會金獎。民謠唱道:“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揚州的女子不用揀。”可見當年之盛。

  近代以來,受機械制造雨傘的影響,以及油紙傘做工較繁雜、價格相對較高等因素影響,油紙傘日益淡出市場。到20世紀90年代,甲路原有的油紙傘作坊幾乎全部消失。

  在鄉文化站當站長的油紙傘省級非遺傳承人戴根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搶救的資金在哪里?戴根盛向鄉黨委書記匯報,從鄉里借到5000元啟動資金,有了啟動資金,戴根盛組織3名油紙傘老藝人,日夜加班趕制了500把傘。

  戴根盛帶著三個師傅,扛著油紙傘輾轉在陌生的杭州西湖向人推銷,終于有一個賣竹制品的店家愿意代銷。杭州的銷售根據地建立之后,他又帶著員工轉戰蘇州等旅游城市,銷售范圍逐漸擴大,名氣也越做越響。

  曬傘架、上傘桿、打小孔、裝傘楗、繞傘邊、裱傘布、糊傘邊、收傘卷、畫傘、刷桐油、穿傘線……每一把油紙傘要經過100多道工序才可制作完成。

  甲路油紙傘的復活,拉動了一方經濟。如今的甲路,家家戶戶都和油紙傘密切聯系在一起。年輕些的,在廠里學習技藝,繪畫裝裱;年長些的,在家里也不閑著,選材、鋸竹、劈條、削骨,然后再把這些半成品送到廠里繼續加工制作。

  僅2012年一年,制傘廠就生產了30多萬把油紙傘,產值超過了300萬元。很多員工在學得甲路紙傘制作工藝后,又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學習制傘。對此,戴根盛、戴開祥兩位油紙傘技藝傳承人非常欣慰,“最高興的還是甲路紙傘這一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 李慧 馮蕾 龍軍 胡曉軍)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晶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以工匠精神呵護文化遺產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