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藝術以傳承為其存在、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傳承既包括隨縱向的時間線索的不斷傳習,也包括在一定橫向空間范圍內的接受與傳播。就對象與領域而言,它涉及作品、題材、主題、風格、技藝、語言、色調、工具、方法、場域、審美、信仰等諸多方面,并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承相接和相沿相習。民俗藝術的傳承主要有賴于傳承人的推動,其基本結構,包括主體、客體和中介三個基本部分,而民俗藝術的傳承層次則包括“基本層次”和“特殊層次”兩個方面。它們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藝術傳承的規律和當今文化建設的力度。
民俗藝術是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色文化,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新領域和新資源。民俗藝術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標志,主要在于“現代化”“規模化”“市場化”“國際化”四個方面。民俗藝術產業同理論研究、民俗藝術教育等一樣,構成了民俗藝術傳承的特殊層次,不可漠視和忽略。
——陶思炎:《民俗藝術傳承的結構與層次》,原載于2013年第3期《藝術百家》
(李珊珊 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