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沈虹光(右)向到場的主人公代表贈書
昨日上午,我國著名編劇、劇作家沈虹光散文集《落地》首發(fā)式暨作品研討會在省文聯(lián)舉行!堵涞亍肥珍浟松蚝绻饨陙韯(chuàng)作的81篇散文隨筆,而其中很多文章都是取材于她熟悉的戲劇界和日常生活,對于記錄、推動湖北的戲曲發(fā)展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記者了解到,昨日研討會現(xiàn)場來了很多文學界、戲曲界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于地方戲的保護普遍十分憂慮,武大博導鄭傳寅更是怒批“地方戲該死”的言論。
走遍湖北鄉(xiāng)村四處扶持地方戲
沈虹光曾任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聯(lián)主席。昨日作品研討會上,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社長奚耀華稱,沈虹光在文化廳、省文聯(lián)工作時,走遍湖北鄉(xiāng)村,總是“利用職務之便”,四處扶持地方戲的發(fā)展,華中師范大學王先霈教授則評價《落地》稱得上是半部當代湖北戲劇人物志。
昨日,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聯(lián)主席熊召政說,做人、寫文章要落地,而《落地》以平和的心態(tài)、平實的語言說出了沈虹光內心的話。“一直以來,沈虹光的內心深處更愿意當一個作家,她的寫作被工作給耽誤了。”“不過現(xiàn)在,她的第二個青春已經(jīng)來了!”熊召政笑著說。
如果我們不保護地方戲將消亡
對于湖北的地方戲現(xiàn)狀,與會學者均表示憂慮。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傳寅說,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地方戲,就像是一個90歲的老太太,得了心肌梗死,但硬是有人要把她送到法國去搶救,他們言外之意就是說地方戲該死,沒必要搶救。鄭傳寅對這一言論表示憤怒,他說,作為一名戲曲研究者,他非常反對那些將戲曲看做陳腐的舊事物、瞧不起戲曲藝術的行為,“地方戲曲是中國獨有的,如果我們自己不去保護它,將來可能從地球上消亡。”
武漢大學樊星教授也稱,不可否認電腦、電視的普及對戲曲的沒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年輕人都上網(wǎng)、看電視去了,愿沉下來看戲的人極少,特別是當今的地方戲,處境更加艱難,如地方的小劇團,他們請不到名角,演出的場次也有限,這些基層劇團一方面缺乏財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沒有人愿意留下來。
“看了《落地》中對戲曲的描寫,既感覺有些悲涼,也看到了希望。”樊星說,在美國,電視出來時,有人認為一定會對電影帶來沖擊,但如今電影還是很紅火,因為人們仍然愿意去感受那份熱鬧,感受那種不一樣的體驗,對于戲劇,也是同理,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老人、婦女,有時常常不愿去看電視了,而更愿意去看戲,主要原因是要去享受集體的快樂,“這也是《落地》的戲劇心理學,《落地》對于湖北的地方戲是很好的傳承和推廣。”樊星說。
□文圖/本報記者鄭志方 通訊員許葵玲 張璨龍 實習生梅麗華(原標題: 武大教授怒批“地方戲該死論”:不保護可能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