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對象,通常我們從劇種、表演形態、審美特征等方面對其關注較多,而忽視了它與民間信仰的關系。事實上,有相當部分的民間小戲植根于傳統民間信仰土壤,它們或源于祭祀神靈的儀式,或脫胎祈福驅邪的巫術,總之,民間信仰在一定意義上是民間小戲生命滋養的重要源頭。同時,民間小戲也是民間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在民間信仰的祭祀儀式中民間小戲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早在遠古時期,原始初民的祭祀儀式不僅與圖騰巫術相連,而且與樂舞詩綜合表演直接關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堯典》)“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此八首歌通過樂舞詩的綜合表演記錄了遠古時期祭祀儀式歌頌天地功德、崇拜祖先圖騰的情景。因此,表演與儀式兩種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態,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如果說儀式是上古初民最早的文化精神實踐活動,那么,表演則是儀式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敘述方式。
縱觀戲曲發展史,從先秦、漢唐的儺舞、木偶戲、目連戲到宋代戲曲文化形成,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隨著上古儀式樂舞詩在戲曲藝術中的滲透、整合,戲曲表演最終成為民間祭祀儀式敬神娛神的主要載體之一。當然,這一功能在后來商業性的舞臺戲曲活動中已經看不出來,但是,千百年來相當多的民間小戲承襲了這一功能,而且作為體現民間信仰的主要載體,至今活躍在鄉間村社的草臺戲樓、神廟寺院里,成為民間表達精神圖景的重要方式。
西北地區農耕文明比較發達,民間信仰氛圍濃厚,大部分民間小戲都具有參與民間信仰的功能。首先,其主要標志是演出時間、地點與民間信仰直接相關。陜西、甘肅一帶的皮影戲在演出時間和地點上與當地廟會時間一致,演出種類有“還愿戲”“過關戲”“驅邪戲”“平安戲”“祈雨戲”等。被稱為“戲曲舞蹈活化石”的甘肅永靖儺舞戲,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舉行,民間俗稱“七月跳會”。它是百姓為當年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向神表達酬謝之意,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安居幸福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其次,小戲演出有一套儀式規制,這套規制與當時的民間信仰活動構成了一個整體,成為民間信仰語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主要體現在表演前的“請神”儀式上。如甘肅環縣廟會皮影戲,通常在廟會的第一天晚上舉行“請神”儀式,俗稱“掛燈”,具體過程主要有:設神龕,上香,呈獻食物供品,鳴鑼放炮,諸神降臨入座,焚燒“經方”等,以此表示請諸神來看戲。總體來說,不同地方不同劇種小戲在“請神”程序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大部分民間小戲都有“請神”儀式并且是小戲表演的序幕開端,“請神”后的“酬神”“祈神”、驅邪逐鬼等形成了小戲特有的藝術形態。
筆者2012年3月考察甘肅環縣興隆山廟會皮影戲演出時,班主韓向國介紹,皮影戲在當地有“神戲”之稱,民間流傳“祖師爺不看大戲,只愛道情皮影”的俗語。所以,演出時有一些“規矩”和禁忌,如藝人們在飲食上要戒葷腥三天,戲箱不許任何人坐在上面等等。當筆者向他提到觀眾太少這一問題時,韓向國很淡定地說:“神戲嘛!”在他們看來,觀眾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戲是給神看的”,因而絲毫不能馬虎,從開始準備到演出整個過程,戲班藝人都很認真。
演出中頗具賜福和驅邪綜合性意義的是“過關戲”儀式。這是信眾(觀眾)借演關公戲以攘除災難、祈求平安的一種典型方式,且多為孩子禳解。通常演過關戲前,家長要帶小孩至亮子(影幕)前跪下,焚香燃表,當關老爺線子(影人)騎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登場表演刀劈青龍、白虎、朱雀、雞角、五鬼于馬下時,扮關公線子的前臺藝人會問:“某孩子所犯三十六關斬過了嗎?”后臺答:“斬過了。”問:“二十四煞斬過了嗎?”答:“斬過了。”問:“一十二道***鎖斬過了嗎?”答:“斬過了。”這時前臺即唱道:“三十六關齊斬過,二十四煞一掃光,一十二道***都斬斷,我保孩子壽百年。”唱腔一落,家長把孩子從“亮子”(影幕)下送至后臺,會長蘸公雞血在小孩額上畫“十”字,或后臺藝人用燃燒的黃紙在孩子額頭上方繞一下,再從“亮子”(影幕)下將孩子送出去,過關戲就算結束。“過關”象征孩子渡過了厄運,從此受到神的護佑,百病不生、百邪不侵。
此外,還有還愿戲等。筆者在環縣興隆山廟會考察皮影戲時,就有一對年輕夫婦為已經去世的父親請三折“還愿戲”,說這是父親生前給神許的愿,一定得還否則家里不平安。
民間信仰體現的是民眾對自身存在及客觀世界的一種精神態度,民間信仰也是民間諸多藝術的生命之源和賴以生存的土壤。民間小戲具有濃郁的信仰色彩,它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審美追求等文化觀念都與民間信仰有直接關系。從展演儀式來看,儀式外化需要小戲表演作為載體來呈現,反過來,小戲表演也有賴信仰儀式的延續、傳承,二者互為闡釋、相互依存。民間小戲千百年來之所以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它作為民間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始終是民間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民眾表達情感、觀念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探索民間小戲與民間信仰的關系有助于從其本源以及形成、傳播的文化生態去思考民間小戲傳承、保護的措施和政策。事實上,只要民間信仰的傳承紐帶不斷,民間小戲的生命就有滋潤的養分。當然,在保護傳承民間信仰問題上需要正確區分糟粕與精華,對迷信、愚昧、背離科學、危害社會的成分必須堅決抵制,我們所提倡的保護是指民間信仰中有益于民間小戲生長、傳承的文化事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原標題:民間小戲中的信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