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大多數洛陽人來說,炳靈寺石窟是個陌生的名字。它地處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35公里處的古絲綢之路要道,是佛教東傳西漸雙向傳播的重要驛站。18日上午,我們從蘭州來到這里,領略了如詩如畫的丹霞地貌、黃河波光及佛國勝景。
1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
去炳靈寺石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日早上出發前,蘭州當地的朋友還在提醒我們:“車行75公里到永靖縣后,必須乘船過劉家峽水庫才能到。大船太慢,來回得七八個小時,記著一定要坐快艇!”
我們計劃好了坐快艇,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最終,我們還是開車去了,這是因為途中偶遇了一個人,這人說了一句話:“以前沒路,都坐船去;現在申遺,路修好了,還是開車方便。”
說這話的人叫周福順,今年55歲。遇到他時,我們正在劉家峽大壩附近詢問怎么坐船。“我老家在洛陽嵩縣,這兩年才來這兒給一個河南老板打工。老板在這兒開礦,然后把礦石運到鄭州。”見到“牡丹使者”重走絲路采風團的車,老周很興奮。
他說:“炳靈寺石窟,前段時間我去過,和幾個工友坐大船去的,那時路不通。現在修了路,開車更方便。”
說起對炳靈寺石窟的印象,老周笑了:“怎么說呢?咱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前我幾乎半個月就要去一次,特別熟悉。這里的石窟沒那么大,不過泥塑佛像多,風格不一樣。”
我們猶豫了一下,還是聽老周的建議,開車去炳靈寺石窟。一路翻山越嶺,劉家峽水庫就在山腳下,湖面波光粼粼,風景宜人。不過,離石窟越近路越差,有一段幾乎無路可走。
“以前因為交通不便,這地方差不多是與世隔絕的,現在好多了。”一個當地人說。我們邊走邊問路,經過4個多小時的跋涉,終于來到了炳靈寺石窟。
2一座多種文明交匯的石窟
炳靈寺石窟開鑿于小積石山黃河北岸的崖面上,地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35公里處,屬丹霞地貌。我們來到這里后發現,其實它與劉家峽水庫的湖面相接,乘船來應該更方便,登岸后即可參觀石窟。
“這條溝叫大寺溝,三面環山。炳靈寺石窟主要開鑿于溝西350米長、60米高的崖面上……”講解員一邊順著棧道向前走,一邊為游客講解。山環水繞,這里形成了一個幽僻、獨立的空間,倒是非常符合佛家“山巖空谷間,坐禪而念定”的理念。
雖然一路西行,我們已看過不少石窟,但相比之下,炳靈寺石窟的特色仍很鮮明。它位于中原地區與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交會處的黃河上游古渡口附近,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羌中道等交通干道在這里交織,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也是佛教東傳西漸雙向傳播的重要驛站。
令當地人自豪的是,炳靈寺石窟的開鑿年代很早,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已開始正式營建。從十六國時代起,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迄今已有近1600年的歷史。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還曾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至今仍存于巖壁之上。
炳靈寺石窟所處的獨特地貌
3 期待大佛早日揭去“面紗”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后來曾稱龍興寺、靈巖寺。宋代以后始稱炳靈寺或冰靈寺,“炳靈”即藏語“十萬佛”的音譯。這里的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砂巖上,以下寺為主。
炳靈寺石窟中多為石雕、石胎泥塑、泥塑及壁畫等,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保存下來極其不易。1967年劉家峽水庫開始蓄水,也曾對炳靈寺石窟構成威脅,有些石窟只能長埋于水下。16號窟有一尊長8.6米的臥佛,被大卸九塊搬走,在對岸另建臥佛寺“安家”。
幾乎每座石窟都有一個標志性造像,比如提起洛陽龍門石窟,人們就會想到盧舍那。炳靈寺石窟的標志性造像,當數一尊高達27米的彌勒坐佛石胎泥塑。它開鑿于公元731年,被稱為中國第五大佛,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遺跡。不過,這次我們沒有看到它的真面目。
“這尊坐佛是這里最高大的造像,四五年前開始修復,就蒙上了這層‘面紗’。如今,佛像已經修好,只待申遺驗收,到時候會為它揭去‘面紗’,讓大家一睹‘真容’。”講解員董婷婷說。
據了解,隋代時,這里曾是一個繁榮的碼頭,也是古絲綢之路南去吐蕃的必經之處。后來,隨著絲路衰落,炳靈寺也漸漸失色,20世紀更是遭到嚴重破壞。好在,如今它已重新煥發神采。
“我走了很多地方,像這樣丹霞地貌與佛國勝景融在一起的景觀還真不多見。這一趟雖然辛苦,但來得值!”臨走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說。(特派記者 張廣英/文 張曉理/圖)(原標題:探尋絲路遺珠——炳靈寺石窟:煙波丹霞相映 美哉十萬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