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河南博物院里的“歷史教室”

2016/4/14 9:56:21 點擊數: 【字體:

河南博物院里的“歷史教室”
 
“文物保護演示”活動現場  牛愛紅 攝
 
    劉  璐
 
    首創國內博物館“歷史教室”
 
    4月12日,由鄭州市教育局主辦的鄭州市校外教育基地精品課程展示在河南晨明生態園舉行。此次活動以課程博覽會的形式,展示鄭州市各校外教育基地的課程建設成果,各參會單位交流了各場所建設、活動開展、完善機制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在活動中,來自河南博物院的“歷史教室”作為展示的精品課程之一,收獲了廣大青少年、家長和教師的關注和好評。
 
    對于“歷史教室”,經常出入河南博物院的觀眾并不陌生。“歷史教室”是融教學、休閑、觀摩、實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觀眾參與空間,是體現博物館教育服務多元化、人性化和互動化的重要途徑。
 
    2009年11月,隨著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功能提升改造,河南博物院在中國博物館里首創的“歷史教室”正式落地。如今6歲有余的“歷史教室”已成為河南博物院社會教育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傳統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創新博物館教育形式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歷史教室”教育項目在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教育案例,其中的“木版年畫套彩印刷科學教育項目”在第二屆全國科技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中,獲得展評三等獎、網絡期待獎、最受教師歡迎獎三項榮譽,并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試點”項目。
 
    歷史教室形成了以“文物保護觀摩實驗類”“傳統文化類”“傳統節日類”等四大類近50個教育項目,針對不同年齡和學齡的公眾,完成教育主題教育資源包10個,累計開展教育活動3500多場,服務觀眾逾11萬人次,累計新聞報道210余次,成為河南博物院面向公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開展教育服務的特色品牌。
 
    2012年11月,河南博物院歷史教室正式啟動了“院外歷史教室”項目,先后與鄭州四中、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簽訂了共建合作協議,借鑒連鎖經營模式,結合“歷史教室”的運作經驗,以青少年熟悉的“課堂”形式,賦予其教育、展示、互動等多種功能,有效打破博物館教育的空間局限和傳統形式,讓博物館文化真正“扎根校園和社區、走近師生與公眾”,形成博物館、圖書館、學校三方共建的教育新模式。目前,兩個院外“歷史教室”已正常運轉,累計開展教育活動70余場,服務青少年逾2000人次,有效拓展了河南博物院的社會教育服務職能。
 
    4月底,河南博物院與河南省實驗中學聯辦的河南省實驗中學歷史教室也將正式落地,此舉將開啟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結合的新典范。
 
    助推博物館社會功能最大化
 
    “陳列展覽的延伸、互動教育的平臺”是河南博物院打造“歷史教室”的宗旨。隨著文博單位的社會化、現代化、國際化,“歷史教室”成為河南博物院更新工作理念和服務模式、實現博物館社會功能最大化的公共服務品牌之一。
 
    目前,歷史教室除擁有河南博物院院內300平方米的教育專屬空間外,還有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鄭州四中兩處各90平方米的院外教育專屬空間,借鑒“連鎖經營”和“可復制”模式,形成了博物館、圖書館、學校三方合作開展社會教育的新模式。專屬教育空間的建立,為公眾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服務氛圍,為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提供了設施、人員、場地的保證,提升了教育服務的質量和品位,也為河南博物院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最大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在運作初期,“歷史教室”的教育人員主要由院內專家、講解員、輔導員構成,其中的專職輔導員只有2人。如今歷史教室已形成了院外專家、院內專家、教育員和志愿支隊“四維一體”的人員結構,專職教育人員也增加至6人。人員結構的變化,促進了歷史教室工作的進一步細化,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也進一步拓展了教育服務的內容,為博物館教育的多樣化打下了基礎。
 
    不僅人員增加,“歷史教室”活動內容也愈發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專家講堂、文保觀摩擴展到今天的四大類近50個項目,每年推出4至6個主題系列活動,每周開設一場“博物館學程”、兩場“文物保護觀摩”,每天穿插設置“互動活動”,由過去的單一課時向單元課時發展。
 
    此外,依托“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 項目,歷史教室在2014年下半年,完善、新編了“紙文化”“3D打印”“木版年畫”等5個教育資源包,形成了以教師手冊為核心—以專題教具為輔助—以PPT和視頻為展示—以學生展覽和學習單為總結的教育流程。同時,開展“走出博物館系列”,先后組織省內、外家庭群體34組70人,分別赴安陽、新鄭、洛陽等地的博物館、遺址開展3場文化主題活動。
 
    經過多年發展,“歷史教室”累計新聞報道200余篇,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除傳統的宣傳形式外,河南博物院還開通了“歷史教室之文博微言”新浪微博、“河南博物院歷史教室”公眾微信平臺,及時、有效地將有關信息進行發布,拉近了博物館教育活動和公眾的距離。
 
    借連鎖模式拓展博物院空間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表示,“歷史教室”已實現博物館教育從“教”到“學”、從“引導”到“導賞”的轉變,下一步需要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借鑒連鎖模式,拓展博物院的空間,讓它扎根校園社區,走近師生公眾。
 
    充分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試點”的平臺展示和輻射帶動功能,策劃、實施“走出博物院”系列活動,進行遠程教育網絡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嘗試,深化地區間博物館的教育合作的機制,拓展社會化合作的渠道和領域,為歷史教室的進一步推廣打好基礎。
 
    田凱表示,未來,河南博物院將本著社會化的思維和全新的博物館教育理念,除邀請業內專家參與授課外,還將擴大以優秀志愿者為主的“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歷史教室教育支隊”,與博物館專職教育員共同策劃、開展一系列具有博物館文化特色的教育課程,確保院外“歷史教室”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和規范運行,為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社會化與最大化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