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杭州的古街老巷——清泰街話舊

2015/8/28 10:48:13 點擊數: 【字體:

杭州的古街老巷——清泰街話舊

南宋薦橋復原圖
 
 杭州的古街老巷——清泰街話舊

浙江興業銀行舊址

 
    杭州除了美麗的西湖,還有很多古街老巷,清泰街就是其中之一。清泰街原名薦橋街,早在南宋時就出現了。當時,薦橋街西通御街,東接崇新門,是一條商貿要道。到了清末民初,清泰街依舊繁榮昌盛,雖不很寬闊但很熱鬧,人們隔著街就可以在樓上窗口與對面窗口的人說話,甚至用衣叉傳遞東西。石板路的街面上店鋪林立,街上最顯眼的就是招牌了。各店家的金字招牌閃閃發光,有些上面貼的是真金。除了店堂上方的招牌外,不少店家還從二樓伸出一根根花色扁鐵桿挑掛著直的招牌,用黑底金字寫著主要經營商品的名稱。街上人來人往很是繁忙。1909年滬杭鐵路建成通車,城站火車站就建在清泰街東頭上,于是清泰街又多了不少南來北往的客人,更加熱鬧了,這一切就好像近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光緒九年(1883年),清泰街上板兒巷出現了杭州最早的電報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率先成立了大清郵政。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浙江省杭江大有利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選址板兒巷,并籌建火力發電廠。到了民國三年(1914年)城站出現了郵房。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23日交通部浙江長途電話杭州總局成立,地址在清泰街金芝廟巷電報局內。民國十六年(1927年)城站建立了杭州郵政局。民國十七年(1928年)杭州自來水廠在清泰門外籌建并于第三年的8月15日正式向市民供水。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杭州開通經上海轉發的國際無線電報,可通達菲律賓和歐美等一些國家。

    清泰街是在1917年拓寬成雙車道馬路的,街上黃包車、腳踏車多起來了,還有早期燒木炭的汽車,也有馬車和獨輪車,更有挑擔的,慢慢地清泰街步入了近代的繁榮。

    清泰街西頭與中山中路(原南宋皇城御街)相交處稱羊壩頭,那兒有一個醒目的西洋式建筑,這便是近代歷史上有名的浙江興業銀行總行舊址。浙江興業銀行于1907年由浙江鐵路公司創立并為最大股東,次年在上海和漢口建立分行,當時其存款總量在全國私有銀行中領先,1915年總行搬到上海,從其發展可見浙江財團的力量。這個建筑于1923年建成,是民國初年著名建筑師沈理源先生設計的,此樓結構完美、式樣漂亮、質量優秀、至今風貌不減(見附圖)。此處現為工商銀行。

    近代的清泰街是杭州市內一條熱鬧的主街道,飯店、面店、酒樓、茶館和其他各色店家連門俱是,不少店家都是老字號,經營的東西也很傳統。一直到上世紀50—60年代,清泰街西頭上還可以看到一家單開門面的“康樂飯店”經營著傳統的蓋澆飯和杭州菜肴,生意極好。“蓋澆飯”即舊時老百姓的快餐,菜蓋在飯上。當時隔壁光復路口拐角有家面館叫“得意樓”,主營杭州面條,其中拌川、片兒川和蝦爆鱔(面條名)最有名氣,每天食客滿座。蝦爆鱔主料是新鮮的河蝦仁和鱔片,這種面條是杭州人獨創的,相當鮮美。片兒川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絲組成,純正的杭州風味。在這里,杭州人把面條二字用“川”字替代可能是取其形吧。杭州面條的名氣得益于南宋建都,南北大交融,原本生根于北方的面點在杭州落地開花并且融入了很多江南的美食元素而成為一道地方特色。杭州至今還有百年歷史的面食店如奎元館和知味觀等,據說片兒川就是由奎元館首創的。

    曾經薦橋邊兒上有一家“宋合興”水磨年糕店,把大石臼放在店堂中間,伙計們就在店堂里打年糕,做的是地道的杭州糕團。那時的小孩子最喜歡在這里買一個熱乎乎的年糕團了,里面還裹進了糖豆沙。其實,年糕店并不是只賣年糕,平時還賣多種手工糕點,如:水晶糕、薄荷糕、豆沙團子、細沙方糕、清明節的艾青團子、重陽節的重陽糕(布滿栗子插著彩色刻花小旗的菱形糕)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荷花糕了。荷花糕是純米粉制作的,杭州的小孩子幾乎都是吃著荷花糕長大的。荷花糕曬干了就能長久保存,隨時都可食用,只要加水蒸一下就可以了。當時杭州的面店也通行做外賣,伙計拎一個二尺長一尺高的橢圓形竹編器皿,就將熱騰騰的面點送到街坊家中。杭州人好客,如果有小孩的先生(老師)來家訪,家長就會悄悄地叫人讓面店送一碗蝦爆鱔來敬先生。街上飲食攤點很多,包子鋪賣大油包、鮮肉包、小籠包,燒餅攤賣燒餅、油條,還有牛肉粉絲攤、千張包子攤、荷葉粉蒸肉攤、鴨血面攤、茶葉蛋、酒釀圓子等。有時也有“油燈兒”攤,但油炸臭豆腐攤不多。油炸臭豆腐不及現在張揚,臭豆腐是上不了名目的;貭t油條就叫油炸鬼兒,價格與新炸油條一樣。豆漿很有特色,有咸甜二味,沖咸豆漿時,由于加入了蝦皮、榨菜和油條,味道更好。

    舊時的清泰街除店鋪之外,街上還有很多小攤販。香煙攤是最常見的,當時香煙牌子有“哈徳門”“紅金”“老刀”“駱駝Camel”“美女”……另外還有洋襪攤、小書攤等,小攤位置相對固定,有的在巷口,有的在店門口。也有流動叫賣的,如斜掛著布袋叫賣山北鹽炒豆的,背著箱子叫賣蘭花豆腐干的,挑著擔子叫賣南潯大頭菜、崧廈霉千張、東陽凍米糕、紹興霉干菜的和蕭山蘿卜干的,也有補缸補碗的、爆米花的、磨剪子戧廚刀的、補鐵皮桶的、補鐵鍋的、閹雞的、賣晾桿的、賣柴的、賣門兒布的、賣紙風車的,還有敲著竹板叫賣黃蓮頭的(一種腌制的植物嫩芽)。賣竹子小玩具的很吸引孩子們,竹子的小椅子、小紡車、竹蜻蜓、小竹籃、竹節龍和竹機關槍等都是小孩們的最愛。賣飛蝴蝶的也不賴,紙和竹加上橡皮筋做成的彩色飛蝴蝶,可以飛到高高的承志堂墻頂呢,小孩子們便看得出神了。每天一清早,清泰門外的菜擔兒就進城來了,沿街有賣青菜的、賣雞賣鴨的、賣水紅菱的、賣螺螄的……下午則主要有農家的時令點心攤,如賣熱芋頭的、賣熱番薯的、賣熱玉米的、賣熱老菱的,等等。黃昏時有叫賣河魚河蝦的、賣黃泥螺的、賣叫蟈蟈的,應有盡有。到了晚上,還有敲著竹筒的餛飩擔、糖粥擔,擔頭總掛著一只小油燈……

    “扇子巷”從清泰街直通河坊街,古時這里是扇子制作中心,聞名于世的王星記扇莊就誕生于此,創始人是王星齋(1850—1909),其祖上也以制扇為業。舊時扇子是杭州人的生活必需品。每及夏日,男人手搖折扇,女人手持圓扇,家家戶戶都有麥草扇。那時候,身著旗袍的杭州年輕女子若是手上有一把小巧的檀香扇,就非常時髦了。王星記的檀香扇用刻花的檀香木片精工細制而成,扇面搖曳,陣陣雅香隨風而出,令人怡然如醉,搖扇的女子便更添幾分風韻。

    舊時從清泰街出城門可達錢塘江邊,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杭州人從城里蜂擁而出去看潮水。夏日的驕陽下,江堤上鋪著一層厚厚的泥灰,堤上站滿了人。到了時間,錢江大潮就轟鳴著滾滾而來,如千軍萬馬,勢不可擋,正如李白觀潮詩《橫江詞》所述:“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

    歷史的畫面如同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每每回眸,就好像撫摸著往日的時光,與這座城市的靈魂深情對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