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國際公約的方式推動的一項人類事業。中國積極參與其中,既是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的表現,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不僅表現在制度建設、資源投入,還表現在觀念創新、理論創新和保護方式的創新上。這些努力使中國在160多個締約國中脫穎而出,成為保護成績最為卓著、保護方式最有特色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非遺保護最突出的表現在國家四級名錄的建設和教科文組織名錄的成功申報,而中國保護方式的獨特性在于對整體性保護的不懈探索與實踐。
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興旺同時體現在國家層次和地方層次上。很多成功的經驗本身就來自地方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的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傳承的文化,總是與地方歷史文化緊密相連的。從地方來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夠比較具體、生動地看到中國經驗的鮮活樣本。
作為副省級的計劃單列市,浙江寧波也有內在動力和經濟實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這一格局中,寧波基于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和非遺存量的豐富性,積極作為,創立了非遺保護的寧波模式,在整體性保護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