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國務院正式啟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這是建國以來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全面普查,是接力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又一次文化遺產領域內國情國力大調查。此次普查,國家統一組織,政府擔當責任,行業覆蓋國有,目的在于真正摸清我省國有庫存文物家底。這是一次涉及面廣、繁瑣復雜的龐大工程,小到一枚銅錢,大到一座石碑,文物工作者都要進行出庫、清理、認定、稱重、測量、拍照、分類、登記、上報等詳細記錄,給這些文物“備案上戶”。經過5年艱辛努力,我省“一普”工作已全部完成。但普查將是一項永不落幕的系統工程,開放、共享的文物普查成果將會為山西的知識創新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一普”意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國家行動
在我國的《文物法》中,將文物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兩類,共和國成立以來,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三次大的普查,但國家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尚屬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對我國文化領域國情、國力資源的大調查和大摸底。在山西,開展這項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山西歷史悠久,文物特色鮮明,我們有文明起源的歷史物證,有晉國稱雄的實物資料,有草原和農業文明交融的遺跡遺物,有晉商百年的輝煌遺產,有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戲曲藝術及人文文化的豐厚遺存。此外,散落在各行業、各單位以及私人手中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這是支撐我省未來發展十分珍貴的文化財富。加強對這些文物的調查、保護和利用,對我省轉型跨越發展、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綠色數據——搭建全省可移動文物信息平臺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文化傳承悠久,文物類別豐富多彩。可移動文物是歷史給予當代的一面鏡子,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此次普查涉及的范圍廣、行業多,登記的文物量大類全,可謂精彩紛呈。普查覆蓋了全省約43000余家國有企事業單位,涉及20個行業,經過專家認定,有文物收藏單位403家,涉及的11個行業中,文物系統193家,文物系統外的社會單位210家,共登錄文物630453件/套,實際數量3195616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9086件/套,占登記文物的9.37%,一般文物277641件/套,占登記文物的44.04%,新增文物293726件/套,占登記文物的46.59%。登錄件/套數全國排名12位,實際數量全國排名第4位。采集的文物數據,經過多次國家標準化洗禮,匯成數據海洋、圖片長卷,從收藏單位逐級上報,經縣、市、省三級平臺,上報至國家信息庫,搭建起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的國家級互聯網可移動文物數據信息平臺。
艱巨任務——文物工作者當仁不讓的責任擔當
可移動文物普查作為一項國家任務,作為我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在我們的手里,完成好這項光榮任務,向國家和全省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和必須履行的責任擔當。這次普查對山西來講非常艱巨,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概括:一是覆蓋面廣、工作任務重,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二是技術要求高,需要具備35類文物、圖書、檔案等認定知識和計算機的操作技能。三是科學采集數據,要按照國家“一普”辦頒行的新標準,結合山西省的實際,進行好頂層設計,制定科學、便捷的技術流程。四是要據實報,對60余萬件/套文物的14個指標項都要進行歸類、拍照、測量、采集和審核,來不得半點馬虎。五是要嚴控質量,組織專家把關,確保數據準確,完成摸清家底任務。六是要保證效果好,這是文物工作社會化管理的一次重要行動,不僅要動員全社會各個行業按計劃完成普查任務,實現國家和省里的工作目標,同時還要為加強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提升文物的科學管理水平,做活文物這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務公眾、服務社會打下扎實基礎。
全面普查——保護文物的必經之路
“一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我省范圍內國有可移動文物進行的首次大規模普查。參與普查的文博工作者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提取出一件件文物,進行清理、測量、拍攝、數據采集和登記,完成后再收好安全入庫。四年來,全省上千名文博工作者都在為這項工程默默奉獻著,就是為了把我省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登記清楚。“一普”工作是不浪漫的,既沒有戶外跋山涉水的艱辛和樂趣,也少有發現新物件的驚喜和狂歡,但這卻是文物工作走向專業化和社會化的必經之路,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一普”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盤點文物數量及保存情況,而且要實現文物的動態管理,并依托管理平臺提供相應社會服務。因此,建立可移動文物數據庫是極為重要的環節。讓每件文物“入住”數據庫,就像讓居民入戶、辦理“身份證”,為文物收藏單位實現文物信息數字化和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加強本地區文物管理提供統一途徑,是更好保護文物的必經之路,只有知道我們自己有什么,才能知道怎樣更好地保護文物,發揮它的社會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
成果惠民——讓“深閨”中的文物活起來
在老百姓看來,“一普”不關自己的事兒,其實這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在普查結束后,昔日里藏在“深閨”里的文物會活起來,大家有望通過網絡上的數字博物館進行觀看,從而使文物變成一種公共的文化性產品,成為支撐整個山西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的內涵所在。
目前國家普查辦正在建設服務平臺,會集中地展示“一普”成果,到時候公眾不僅可以看到博物館中的文物精品,也能看到深藏在庫房里的東西,這樣就大大延伸了文物對社會的服務能力。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傳播,不僅可以促進文物資源的合理利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還有助于加深人們對文物的具體了解和認識,讓藏在“深閨”中的文物活起來。
此外,為了讓“一普”工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會大眾,省“一普”辦計劃在2016年12月底,把全省各地珍藏的“家底”來一次集中性的展覽,讓公眾能親眼看到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文化珍品,開拓公眾眼界,增長大眾的歷史文化常識。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也是最好的、最生動的社會宣傳教育途徑。
2016年,全省“一普”已經完成數據采集、審核、上報、普查驗收等工作,全面進入普查報告編寫和工作總結階段。但對于山西省來說,該項工作仍將繼續。省文物局寧立新副局長說:“英國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時間;法國的文物普查工作從1962年啟動,現在還在進行當中。所以摸家底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應該時刻清楚我們有什么,怎樣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讓其成為一項永不落幕的系統工程,為山西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人民幸福指數的提升加油助力。”
山西省所轄文物收藏單位機構情況
山西省所轄文物收藏單位共有403家,按單位性質統計,其中有國家機關30家;事業單位343家;國有企業11家;其他類型19家;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自行組織開展普查。
按單位類型統計,其中有博物館、紀念館118家;圖書館41家;美術館3家;檔案館85家;其他類型156家。
按隸屬關系統計,其中有中央屬單位2家;省屬單位26家;地市屬單位59家;縣區屬單位315家;鄉鎮街道屬單位1家;其他單位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