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年間落成,歷經六帝136年。整個會館坐北向南,南北長154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懸鑒樓、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樓。兩側相陪的建筑有東西轅門、鐵旗桿、鐘鼓樓等,現存各種建筑計139間。整體采用群體組合的布局,在空間上講究主次,錯落有致,既注意宏觀美,又講究玲瓏多姿。
“氣勢雄偉,工藝精美,無木不雕,無石不刻”,是整個會館獨特的建筑風格。會館的雕刻琳瑯滿目,幾乎集中了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懸雕、線雕等所有雕刻手法,雕刻內容取材豐富廣泛,既有《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榜》等文學名著故事,又有民間傳說《趙彥求壽》、《趙匡胤輸華山》,還有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制度、生活、場景的《漁樵耕讀》、《十八學士登瀛洲》等。正是這種以平民視角透視生活之溫馨,并以文學的浪漫韻味將其集中體現在一塊石頭兩面透雕的絕技上,從而使社旗山陜會館有別于其它寺廟,顯示出了社旗山陜會館建筑雕刻藝術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