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zhèn)淅川縣荊紫關的明清一條街,是當今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明清時期的古街道。這里的府臺衙門、關門、清真寺、平浪宮、萬壽宮、古碼頭等,古色古香,風韻猶存。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豫、鄂、陜交界的荊紫關明清一條街,依丹江水的流向,呈南北走勢,長達2.5公里,分北、中、南三街。街道寬約丈余,碎石鋪地,一街兩行,樓閣疊錯,700余間明清建筑,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嚴謹,匯南北建筑風格于一體,古樸莊重。作為船工敬神祈愿保平安的平浪宮,現(xiàn)存有18間房舍,占地500平方米。按前宮、中宮、后宮三層進向布局。關門也叫花城門,因石雕花紋美不勝收而得名。關門上方“荊紫關”三個大字,蒼勁有力,威嚴凝重。禹王宮、萬壽宮、城隍廟均臨街而建,古樸典雅,造型考究。
歷史上的荊紫關,是連接豫、鄂、陜?nèi)≈劓?zhèn),“北連秦晉,南通吳楚”,在軍事上有著起西北控東南之便,是丹江通往龍駒寨,乃至西安的最大水旱碼頭之一。香港影視中心《阮氏三雄》的外景即在此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