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洲書院
本報記者 魏巍
花洲書院為北宋名士范仲淹知鄧州時修建,公余在此執經講學、以文會友,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園林書院。而范公從未登臨岳陽樓,就于花洲書院寫下《岳陽樓記》的這段軼事,則使花洲書院更具傳奇色彩。
慶歷六年(1046年),摯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抽暇作記。范仲淹端坐于花洲書院的春風堂,僅憑滕子京送來的《洞庭秋晚圖》,揮筆寫下《岳陽樓記》。遙想范公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等名句時,這書院中的雅閣俊樹、碧水廊亭定然也給了他些許靈感吧。花洲書院因為范仲淹及其《岳陽樓記》,成為天下文人雅士憑吊景仰的一處文化圣地。
花洲書院的創辦,使鄧州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范仲淹的兒子、官至宰相的范純仁,北宋理學創始人之一、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等,均師從范仲淹學于花洲書院。1926年,鄧縣縣立初級中學在花洲書院成立,歷經數次更名改遷,現為花洲實驗中學。近百年來,這里走出了丁聲樹、姚雪垠、韓作黎、二月河等杰出人物。如今書院中有一塊大石,上刻“吾師吾母”四字,就是難忘母校情的二月河所寫。
作為典型的園林書院,花洲書院在明代被稱為“花洲相跡”,清代改稱“花洲霖雨”,至今仍保存著春風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歷史建筑。花洲書院分三大景觀區,居中為書院主體,五進四院結構,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書院建筑之莊嚴和恢宏。院內西部為范文正公祠,整修時增建了鄧人姚雪垠文學館等名人館。東部為百花洲、園林、亭臺樓榭等,融合了江南園林風格。碑林書廊相映成趣,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文化與建筑風格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和物證。
近年來,花洲書院得到日臻完善的整修,內部管理不斷提升,逐步成為省主要旅游景區之一,更是鄧州旅游文化的品牌。2002年鄧州市重修花洲書院,形成總占地面積4.47公頃建筑物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旅游景區。2014年,鄧州市又投資5000余萬元,擴建二期工程,主要用于修建孔子大殿、國學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等。現在,書院年接待游客達360余萬人次,已成為鄧州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名片
國家4A級景區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列入河南省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基地
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所在地
北大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
宣傳語
范公種竹水邊亭,漂泊來游一客星。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
未至岳州,亦描煙雨洞庭,一篇妙記傳千古;甫臨鄧郡,便創芬芳書院,十畝幽湖泛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