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的《出師表》是河南省南陽市確定“智圣”諸葛亮躬耕之地的有力證據。目前,南陽臥龍崗的武侯祠仍是后人祭奠諸葛亮的重要場所。但是面對全國多達幾十處的武侯祠,南陽市的諸葛亮躬耕之地如何突出其唯一性?對此,河南省政協委員李茗公建議,將南陽武侯祠更名為南陽“諸葛廬”,以確保文化品牌的唯一性。
近幾年,對于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里,國內的專家學者們有諸多爭議。前南陽市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河南政協委員李茗公認為,根據歷史事實,將南陽武侯祠改名南陽“諸葛廬”,就能避免沒有意義的筆墨官司。
“祠堂是人死后由后人建立供奉的。在諸葛亮去世后,崇拜他的人建立了武侯祠,因此全國的武侯祠多達幾十處,知名的有成都武侯祠、漢中武侯祠、勉縣武侯祠、保山武侯祠、祁山武侯祠等等。”李茗公認為,全國各地的武侯祠并不能作為諸葛亮到底在哪里躬耕的有力證據。
歷史資料顯示,諸葛亮號臥龍,而目前南陽市郊有臥龍崗,其崗上供奉有武侯祠。最早使用“諸葛廬”名稱的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他在《陋室銘》中提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此外,明世宗皇帝朱厚熜也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去世之前他的躬耕之地只能稱為臥龍崗或者‘諸葛廬’,不能稱為武侯祠,并且成語中也有‘三顧茅廬’‘初出茅廬’,因此,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用‘諸葛廬’命名最為貼切。”
李茗公認為,世人在哪里都能建一座武侯祠來祭奠諸葛亮,但是如果有人隨意在南陽之外建一座新的‘諸葛廬’,只能貽笑大方。李茗公告訴記者,基于歷史事實,將南陽武侯祠改名為南陽“諸葛廬”才符合文化品牌追求唯一性的原理。
對于沿用已久的南陽武侯祠更名為南陽“諸葛廬”會不會對當地的諸葛文化旅游產業產生不利影響?李茗公用河南5A景區堯山由之前的“石人山”更名、云南普洱市由之前的思茅市更名的成功例子告訴記者,南陽武侯祠更名后雖會產生暫時的爭議,但是能傳播南陽‘諸葛廬’的文化品牌,從而促進當地諸葛文化事業的發展。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將南陽武侯祠更名為南陽‘諸葛廬’才符合歷史事實,確保諸葛亮躬耕之地文化品牌的唯一性。”對此,李茗公建議當地有關部門應該組織專家學者就武侯祠改名的利弊進行論證,同時在網絡上進行民意調查,讓社會各界達成共識,讓南陽“諸葛廬”這一文化名片,在爭論和討論中得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