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馬街書會"歷史悠久。據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碑記載,這個古剎大會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馬街書會源遠流長,不過論起它的起因則眾說不一。
"十三馬街書會"歷史悠久。據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碑記載,這個古剎大會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馬街書會源遠流長,不過論起它的起因則眾說不一。
一說是東漢前,王莽攆劉秀至馬街村東的應河岸邊,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廟祭祀的鄉民藝人紛紛相助漢軍競渡,阻擊莽軍追兵。劉秀當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馬街一帶三年皇糧,欽賜"三皇社"御牌一面,后來這里的人便以救駕之日為會期,年年起會,感謝皇恩。至今當地仍有"光武封、書會興"的說法。
一說是宋代末,馬街有一位在南陽府當錄事的朱秀才,常愛寫些曲藝段子給人們演唱,結交了很多朋友。后來他告老還鄉,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藝人于十三這天趕到馬街,擺起書攤,彈唱他寫的唱段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書會。
還有一說是早年馬街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其獻藝祝壽。這樣年復一年,漸漸成了傳統。
盡管書會起因眾說不一,但藝人們代代相傳,來馬街說書的確實越來越多,而且自元以來竟無間斷。
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的碑文有記:元朝延佑年間,馬街書會初具規模,每年約有千名藝人前來說書,清代同治年間尤為興盛。曾在南陽府做過儒學教諭、告老回鄉當上書會會首的文人司士選,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過一次到會的說書藝人人數。他讓這一年趕會的藝人到火神廟里進香錢,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許進一文,下來一數兩串七。也就是說,那年到會的藝人有2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