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來自江蘇、甘肅和鄭州、安陽、周口等地及我市的馮氏宗親,聚集寶豐縣李莊鄉尚王村馮異故里,參加馮異園開工儀式。馮異為東漢政權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為人謙遜,每逢慶功,他都到一旁身靠大樹思過,被譽為大樹將軍,后被光武帝劉秀敕封為“二十八宿將”。馮異園建成后,馮氏宗親將在這里舉辦第一屆大樹堂文化節(馮異文化節)。為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馮異其人,本文就馮異的里籍及其遺風、后裔等問題進行闡釋。
馮異,字公孫,東漢開國元勛,位列“云臺二十八宿將”,《后漢書》有列傳。他有勇有謀,精通《孫子兵法》,善于用兵,為人謙遜,從不爭功,被譽為“大樹將軍”。馮異是平頂山十大歷史名人之一,至今在寶豐一帶遺風濃厚。
一、馮異故里在寶豐縣李莊鄉
《后漢書》云馮異“潁川父城人”,很明確地說明了馮異的故里是父城。潁川與父城是兩個早已消失的地名,準確弄清它們對應的現代地理位置很有必要。《漢書·地理志》云潁川郡為秦置,屬豫州,有縣二十,其中有父城。《后漢書·郡國二》則說潁川郡下轄十七城,其中有父城。總之,潁川郡始設于秦,漢、魏、晉、南北朝承之,位于中原腹地,治所在陽翟(今禹州)。父城的歷史是明晰的,所指也是唯一的。《漢書》和《后漢書》說父城在古應國、應鄉一帶。
古父城遺址在今寶豐東南與郟縣交界地帶古城村。城址分內外兩層,外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750米,南北寬約1250米,城垣殘高一米左右,當地人稱為“城嶺”。內城俗稱紫禁城,為長方形土臺,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殘高約3米,面積7萬多平方米。
父城為縣置,北至汝水,南至湛水,地域廣闊,古父城遺址僅是縣治所在,具體確定馮異故里需要進一步考證。
清道光《寶豐縣志·輿圖》十里分圖中的《寶四里分圖》有“馮異”標志。清時寶四里設總保五名,保正四名,甲長二十一名。其南臨“山王”,其西有“王伯”,其北臨“李莊”,其西北不遠有“翟集”。又查該志《古跡》所附《陵墓》篇,有“馮陽夏侯墓、王淮陵侯墓”條目記載,馮陽夏侯墓前有康熙年間庠生馬云漢立碑。《馬志》載述說:“二墓相近,在故父城縣東。王墓無碑,而馮墓碑題‘大樹將軍’,亦前明立也”。1996年《寶豐縣志·文物古跡》有關于馮異墓的記載:在縣城東20公里李莊鄉李莊村西南小河東岸,墓冢不存,墓葬范圍9000余平方米,原墓前有碑,書“大樹將軍之墓”,現存于尚王村內。
根據以上線索,筆者于2009年3月22日到李莊鄉作了考察。李莊村的老人說,有一個將軍墓,在尚王村一帶。在老人的引領下我來到尚王村北一高崗前,正好碰到一位古稀老人,他熱情介紹說:這是馮異冢,“文革”前還是一座墓園,墓南側有古碑,上面刻有文字,“文革”時壞掉了。前些年有人在這里盜墓,盜洞很深,掘出來的土里有不少花紋磚。西邊還有一個王伯冢,也是個將軍墓,規模很大,“文革”時也被毀壞,現在沒有了。
對照縣志記載,舊志中“山王”應該就是“尚王”,“馮異”、“馮陽夏侯墓”就是“馮異冢”,老百姓仍然稱之為“馮異冢”,而“王伯”就是“王霸冢”,老百姓稱之為“王伯冢”。可見舊志輿圖中所標是民間俗稱。馮異與王霸都是輔佐劉秀打下天下入列“云臺二十八宿將”的功臣,兩人是同鄉,生時同戰,皆爵位至侯,逝后毗鄰,同是寶豐杰出歷史人物的代表。總之,按今天的行政區劃說,寶豐李莊鄉就是馮異故里所在。
《寶邑碑銘》一書中輯錄一通昔日馮異墓碑文《漢大將軍馮異墓表》。碑刻正文:“保主劉秀將軍馮異,故里白集,年殉四十五歲,率兵征戰,憨厚忠貞,不求功績,為國效勞,陣亡沙場,搬回故土葬埋安寧鄉”,落款:“皇漢二十甲辰年終皇清嘉慶二十年重修”。
據說該通碑文是李莊鄉一位老人過去抄自馮異墓古碑上的,后來古碑丟失,碑文簡述了馮異里籍及生平事跡。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清楚。一、“馮異故里白集”現在什么地方?查寶豐舊志,不見有白集地名,訪諸于鄉閭未聞白集之名。筆者推測:白集是抄錄時翟集之筆誤。舊志載“翟家集,在縣東四十里,東通襄城縣,西通寶豐縣達臨汝”。所述方位地點和輿圖中表示的翟集一樣,“翟家集”就是翟集。今寶豐李莊鄉李莊村西仍有翟集。二、“安寧鄉”在何處?清道光《寶豐縣志·古跡》載,有《創修三官廟記》碑文說:“洛陽中護衛左所百戶余鏜下,在寶豐東南安寧鄉南范村,屯駐一營。”由此斷定,清中期安寧鄉已是歷史古跡,但明代實行軍屯時有安寧鄉置。明代實行保圖制,不見有鄉置。“鄉猶保也”,《太平寰宇記》記載:“龍興縣東南九十里,舊有三鄉今二鄉。”清人解釋:“二鄉曰安樂,曰永仁。”安寧鄉大概是安樂鄉的別稱。推測其位置,大約相當于古父城保、古翟集,今李莊鄉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