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平頂山

孟詵與涇川大云寺

2013/10/12 14:50:13 點擊數: 【字體:

孟詵與涇川大云寺


    孟詵,汝州人,進士及第,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食療本草》等專著。1964年,甘肅涇川大云寺出土了14顆佛祖舍利,在盛放舍利的石函四周刻有孟詵撰寫的銘文。銘文為研究孟詵的生平增添了新的重要史料,也因有妙善一詞,證明了早在隋唐時代,妙善故事已流傳甚廣。

    早在陜西法門寺地宮佛祖舍利發現前23年,14顆佛祖舍利就在甘肅涇川大云寺出土了。這是當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對中國佛教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為研究唐代醫學家孟詵的生平也增添了新的重要史料。

    一、涇川大云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涇川古稱涇州,是關中之襟,絲路咽喉,長安門戶,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和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涇川至今仍保留有北魏時的南石窟寺和王母宮石窟寺等國保單位,特別是大云寺文化博大精深。公元601年,隋文帝下令三十個州(含涇州大興國寺)供奉舍利。公元690年,武則天敕令兩京、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經》。涇州改建大興國寺為大云寺的時候,發現舍利,遂制金棺、銀槨、鎏金銅匣與隋石函、琉璃瓶組成五層套函供奉,并在石函蓋及四周題刻銘文。明洪武三年(1370),涇州大云寺毀于洪水。

    1964年10月,涇川縣城關水泉寺大隊農民整地時發現大云寺唐塔地宮。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地宮的過程中,又發現了盛放舍利的五層套函。這次發現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親自鑒定了金棺銀槨,將之定為國家級文物。由于當時的歷史原因,周恩來總理決定暫不公開這一消息,所以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等文物便被塵封了40多年。2005年以來,大云寺佛祖舍利曾作為我國國寶級文物在美、英、日、法等國展出。2005年4月,在中華世紀壇國寶展上,這套舍利首次在國內展出。

    大云寺的文化價值在于最早將中國傳統的棺槨葬制納入佛教,開創了用棺槨瘞埋舍利的先河,是佛教漢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孟詵撰寫了《涇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銘并序》

    涇川大云寺出土的石函為灰色大理石制成,頂部刻有“大周涇州大云寺舍利之函總十四粒”字樣,函身四周刻有孟詵撰寫的銘文。銘文計89行,1000余字。

    唐代高僧道宣所著《廣弘明集》中記述,大興國寺起塔造函時,有人爭獻“舊磨好石”,乃世間罕見,“固而用之,怡然相稱”。由此可見,大云寺石函應是隋朝遺物,只是唐人重新刻寫了銘文。

    孟詵之所以被邀撰寫銘文,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是社會地位較高。孟詵進士及第后任長樂縣尉,顯慶二年(657)升任河南府司馬,后調長安任職,武則天垂拱初(685)升至鳳閣舍人,這是參議表章、撰擬詔誥的皇帝近臣。兩年后,降職外放臺州(今浙江省臺州市)司馬,不久又遷任春官侍郎(禮部副職)。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其才學召為侍讀。其寫作水平之高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是交游廣泛,且多為當時社會名流。《舊唐書·方伎傳·孫思邈傳》載,孫思邈致仕后,“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新唐書·隱逸·孫思邈傳》亦載,“思邈于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孟詵、盧照鄰等師事之”。孫思邈是著名的醫學家。同時,孟詵與著名詩人宋之問、盧照鄰等也有很深的交往。

    三是孟詵對大云寺供奉佛祖舍利的情況有所了解。銘文第十一行“維那出法言于司馬孟詵”等文說明孟詵曾經到過涇州大云寺。“維那”是主管僧眾事務的僧官,位于上座、寺主之下,為寺院“三綱”之一。“出法”是那位擔任“維那”的僧人法名。出法將大云寺“古塔余基”及藏有舍利的情況報告給了孟詵。

    鑒于孟詵政治地位高、社會影響大、寫作能力強,且對大云寺供奉舍利情況熟悉,受邀作銘文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銘文透露出的歷史信息

    1.記載了孟詵當時的官職和年齡。銘文第一、二行記載“涇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銘并序,朝散大夫行司馬平昌孟詵撰”。這準確無誤地說明,銘文為孟詵撰寫,其官職為朝散大夫行司馬。縱觀孟詵平生經歷,就在他遷任春官侍郎被太子召為侍讀這個時期應邀寫了這篇銘文,從銘文第四十九、五十行記載看,寫于大周延載元年(694),時年73歲。當時孟詵尚有朝散大夫的頭銜。朝散大夫,四品官職名。“行”,兼代官職。根據唐代官制,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也就是說,孟詵當時的官職為朝散大夫兼司馬。至于孟詵的籍貫,兩唐書均載為汝州梁人,銘文載“平昌孟詵撰”。漢、三國均設有平昌郡、縣,故地在今山東安丘;北魏設平昌縣,故地在今河南滑縣。孟詵故里在今汝州市陵頭鎮孟莊村,據該村孟姓村民說,其祖先是漢代從山東安丘遷到河南的。“平昌孟詵”,說明當時孟詵是以山東平昌作為祖居地的。

    2.記載了古塔遺存舍利的情況,證實了隋文帝分舍利于涇州的歷史。銘文第二十三至二十五行寫道:“遽開磚室,爰得石函,中有琉璃瓶舍利十四粒”。意思是說,驟然打開隋朝的大興國寺塔下磚砌的地宮,得到了藏舍利的石函,中間琉璃瓶內盛佛舍利十四粒。據隋著作郎王邵《舍利感應記》和道宣《續高僧傳·曇遷傳》記載,隋文帝即位前,曾有沙門贈舍利子一裹。文帝與曇遷共數,數來數去,總是數不清,所以文帝對此特別珍視,將舍利與隋室受命聯系起來,得出“我興由佛”的結論。仁壽元年(601)六月十三日,隋文帝仿照阿育王分送舍利造塔的故事,以琉璃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內,命三十名高僧偕同朝廷官員往涇州大興國寺等三十州佛寺頒賜舍利。至于未有寺的各州,亦須建起舍利塔,限十月十五日造畢,全國于當日安放舍利入石函。孟詵銘文不僅證實了隋文帝“頒舍利于諸州”(見《隋書·帝紀·高祖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且還有詳細補充,即大云寺供奉“舍利十四粒”,這是其他史料中所沒有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3-06-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