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鄧公簋與古代諸侯國的婚姻外交
鄧公簋為四件一組,其中兩件失蓋。形制、紋樣、銘文及大小皆相同,均出于M6,上部器蓋為子口,中部上隆,頂有喇叭形握手。器身為母口內斂,鼓腹下垂,雙龍首耳各銜一圓環,圈足下附三支足。
蓋緣與口緣均飾有目竊曲紋,蓋面與器腹飾瓦垅紋,圈足飾斜角云紋,支足根部飾獸面紋。蓋內與器底同銘,銘文皆為3行12字,自右至左排列,內容為:
鄧公乍(作)(注:上“丶”下“雁”)(應)
嫚(注:上"比"下"西")媵(簋),
其永寶用。
通高20、口徑20、腹徑24.5厘米。重4.1千克(圖9)。
鄧公為鄧國國君,嫚(注:上"比"下"西")是其女兒。嫚是鄧國的姓,媵有陪嫁之意。這組鄧公簋是鄧公為其女兒嫚(注:上"比"下"西")嫁往應國時所作的陪嫁禮器。時代為西周晚期早段。據考證,鄧國都城--鄧城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伙牌鄉陸寨村一帶。該村蔡坡土崗上前些年不斷有青銅器出土,故有學者推測,這里可能是鄧國墓地所在地。在這批青銅器中有一件侯氏簋。其銘文為:"侯氏作孟姞(注:左阝右尊)簋,其萬年永寶"。
無獨有偶,應國墓地M95出上了四件侯氏鬲,其銘文為:"侯氏作姚氏(注:左阝右尊),其萬年永寶。"其中侯氏是應侯的簡稱,姚氏是其妻子,器物年代為厲王時期。若將前引侯氏簋與侯氏鬲銘相比較,二者的制作年代、作器者、姓氏(應國為姬姓)、文例和用語都彌合無間。因此,我們認為,二銘中的侯氏是同一個人,即應侯,而簋銘中的孟姬是侯氏的女兒,也就是說侯氏簋是應侯為其女兒孟姬適嫁鄧國所作的陪嫁器物。
從鄧公簋與侯氏簋的銘文來看,應、鄧兩國公室世代為婚。在兩周時期,許多諸侯國都以相互聯姻作為外交手段,從而結成政治同盟,所以應、鄧兩國的世婚也不排除這種政治婚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