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澗河最長的支流在汝州市大峪鄉紅嶺根東面的蜜蠟山。
自黃窯村溯水上行8公里,是棉花村的紅嶺根村民組。村在群山懷抱中,遠有老君帽,近有耬鏵山,東面是奇峰連綿的蜜蠟山,與村西鏊子坪、摩天寨遙遙相望。棄車步行兩公里,路邊柿樹結果稠密,黃紅明艷,紫紅如燃。前行百多米即源頭所在。
南北走向的蜜蠟山嶺推峰起,樹青巖白,皓若蓮花。山上有寨,名 “蜜蠟寨”,又名“棉花寨”。晴日無浮水,坡下有兩個廢棄的采礦洞,洞深數十米,有滲水出,若隱若現,到紅嶺根同老君帽來水匯合,穿村而過。巖板上明波細細,深潭中樹影搖曳,莊戶人家,也不覺嶺上樹長、門前水流,只管將田地院落收拾得清爽整齊。
下行至棉花村,崖陡樹高,山根滲水涓涓。
相傳很久以前,村里有戶人家,母子相依為命。娘病臥床上,兒子棉花打柴挖藥以侍。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告訴他:“山頂有個石洞,洞里有一窩蜜蜂。拿長竹竿卷一塊烙餅,往洞里一戳,回家讓你娘吃,她的病就會好。記住,一次只能戳一下。”棉花依言找到蜜蜂進進出出的石洞,舉竿一戳,餅上粘一層黃糊糊的蜂蜜。娘吃三次,能下床走路,吃五次,病真的好了。消息傳開,有個財主帶著一沓子烙餅來到洞前,戳了一次又一次,惹得亂蜂蜇頭,慘叫一聲,滾下懸崖摔死了。從此山就叫“蜜蠟山”。棉花住過的村子就叫棉花村。
下行至河口村。村西有省煤炭廳駐村工作隊援建的連心橋,跨度13.4米,姜溝河自西面來,在橋下與紅嶺根來水相匯。這道水源自2.5公里外郭溝那片山。
下面是劉窯村,有70年代修建的水壩,水到壩下分為兩路,下走谷,上走渠。渠長1.5公里。再下行,又有吳家窯、大泉村兩個水壩相連。河道里有響水潭,右岸巖下暗泉涌出。
水到王家,左岸有山崖,名“大泉嘴”,桶粗的水頭兒沖到河中,漩成一個兩三米深的潭渦。右岸山坡青巖棱起如刀,人稱刀子山。繞山有70年代修的引水渠。自大泉下行百多米,與黃澗河合為一流。東面不遠楊窯村西坡組北邊有大鍋山,山上有寨。據傳是清末民初農民起義軍領袖白朗所建,人稱白寨。寨內地道縱橫,尚有7孔石窯保存完好。
水自王家南折向西,村南層山連綿,有蛤蟆溝水來匯。村西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水壩已淤成平地。水自壩左豁口涌出,懸瀑如雪。下行500米,河道陡折而北,進入朱砂澗。峽谷寬不足30米,兩岸絕壁高一百多米。左有蜘蛛山,惟妙惟肖。下有鍋底潭、車龍潭,一丈多深。峽谷長約兩公里,水隨
山勢蜿蜒曲折,湍流不息。在安溝村北形成寬闊的河谷。有水自東溝村來,長5公里,匯流注入安溝水庫。
安溝水庫是黃澗河中游的一座中型水庫。水庫于1959年9月動工,1960年7月建成。流域面積89平方公里,總庫容184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667公頃。庫水清澈,青山倒影,魚伴云游。岸上有廟、有新植的大片樹林,盛產核桃、杏、柿子,還有大量野生山杏。流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原煤儲量1015萬噸,磁鐵礦儲量為3000萬噸,鋁粘土儲量500萬噸,硅石儲量1億噸,方解石儲量20萬噸。石灰石儲量最大,全鄉各村都有分布。
出安溝水庫,河道平緩,蜿蜒而下,填得溝滿壑平的是楊樹。只有遇上陰雨連綿,洪水下泄,擠在林間的河溝才得水動波涌。河進入紙坊鄉,兩岸田野平曠,村稠樹密,是遠近聞名的瓜果蔬菜基地,尤以無籽西瓜、洋蔥最佳。境內水位較淺,史書載:這里曾有仁義渠、東龍泉渠、西龍泉渠、焦家渠等8條水渠。其中只有修于明代的仁義渠是引汝水灌田數十頃,其余均為泉水渠。
下行5公里,右岸有龍泉村,村東有龍泉寺。自大殿向北兩三百米,地勢抬起300米余。寺處高地下,門前有9米寬、18米長的水塘,一米多深的水底,沙泉翻涌如沸。緊接水塘的百余米河道中,亦有多處泉水涌出。據龍泉村村民組長賈來福介紹,用水季節,沿河6個4寸泵日夜不停也抽不干。早在十年前,村民種水稻,泉水能養200多畝水田。現在不種水稻了,再加上地下水位淺,家家都有壓水井,人畜吃用無須耗費這里的泉水,自然就形成了一條5公里長的常流河。寬處十米多,窄的地方兩三米,一路向南經大祈莊、小祈莊、紙坊村西,在徐莊村折向東,下行不遠匯入黃澗河。
黃澗河得此水來濟,水波漣滟二三里,在紙坊鄉東趙落村匯入北汝河。(曲令敏桂焱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