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像
典源:《史記·扁鵲傳》
釋義:形容醫(yī)術(shù)高明。也比喻把將要滅亡的事物挽救過來。
戰(zhàn)國時,有一位著名的良醫(yī),姓秦,名越人,人稱扁鵲。有一次,扁鵲經(jīng)過虢國,聽說太子剛死。他就向一位官員打聽太子的病情,聽完以后,他斷定太子只是得了一種怪病,并沒有死。于是,他就告訴那位官員他能救活太子,讓他去告訴國王。那人不信,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yīng)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并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zé)嶂小?rdquo;那位官員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正在悲傷地哭泣,聽說扁鵲能救活太子,立刻把他迎接進(jìn)宮。扁鵲給太子診斷后,說:“這是尸厥癥,是氣逆昏厥,現(xiàn)在還有救。”接著,他給太子的頭、胸、手、腳等處扎了幾針,一會兒,太子就慢慢蘇醒了。扁鵲又配藥給太子吃,還做了熱療,太子能坐起身子了,國王和宮中的人都非常高興。太子接著連服扁鵲所配的藥,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消息傳開后,扁鵲的名聲更大了。人人都說扁鵲能把死人醫(yī)活。但扁鵲說:“我不是真能起死回生,只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