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人民從古至今以“禮讓為先,和氣為貴”,招待客人或過紅白事情,有關桌椅陳設,讓客入座和動菜喝酒,都有一套禮序。
凡屬待客,習慣都用高桌和高椅、凳與長板頭,俗稱“坐席”招待人員也常說:“請入席”.所有這些,都還流露出古代“席地而坐”的遺風。
桌面上的木紋,應朝左右,不能朝上下,取尊重上席,上方放椅子稱“上席”,余為板凳,左側稱“首席”,上席以下左側次之,右側再次之,上席的對面為下席,入座時,要請年齡最大,輩份最高者坐首席,其余依次而坐,坐下席的多為年青的晚輩,以便于幫助接菜。
上菜的次序也有一定規矩,一般事情,“八碗席”先端一碗肉,中間依次上饃,上菜,最后仍以肉壓桌,而喪事則以丸子壓桌; “十碗席”,以兩個大碗為首尾,用甜米帶頭,方塊肉壓桌;近年來則以咸湯帶頭,甜湯收尾。
各種菜肴在桌面的布局,也有一定的規定,即葷菜居中,肉分左右,上酥下丸,四角為素菜,“十碗席”的大碗應放在正中間。
動菜,也有禮序,先由首席打招呼,并持筷示意,然后眾人才動筷取菜,每取一次之后筷子要放到桌子上稍停片刻,以示彬彬有禮,取菜的次序多為先吃肉食,條子肉每人一片不能多吃。過去之“八碗”、“十碗”多端齊而后吃,以示整齊而有禮;今則邊端邊吃,以趁其熱乎適口。
同桌人吃飯,食速有快慢,飯量有大小,先吃好之人,不能即刻離席,必等全桌人吃畢,由首席人發話或示意后,才一同出坐。
近年來,待客雖然改碗為盤,菜肴的質量和數量也有所變化,但其間之禮序大體上仍沿舊習。
平時家庭吃飯,盧氏人習慣于坐桌,故每家都有小桌小凳,專供吃飯時使用。居家或來客,就坐亦必有序,長者或客人必請上坐,端碗必先給客人,斟酒、倒茶,盛飯,都有一定的習慣規定,俗謂“茶七、酒八、湯九、干起尖”(指茶,飯在杯,碗中的度數)。吃飯時,家長不在要等,等不著盛先用器皿給家長盛出一份以示尊重。晚輩要給長輩,女的要給男的端飯或盛飯以示敬重,但晚輩和女的如出力受累后歸來,老人和男人也常給盛飯端飯以示關懷。端飯時,筷子不能放在碗上;因為對已故老人供獻飯食,才將筷子放到碗上。
建國前,家庭吃飯,一般男女不同桌,婦女吃飯多在廚房或內間,以示男女有別。如來了客人亦必分桌而坐,今則男女老幼圍坐一桌,反而覺得親切。
不論過去和現在,凡遇節日或改善生活,必給同院的老人或孩子饋贈,以表示互相尊重,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