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是漢初偉大的政論家、文學家,他在總結秦亡的教訓,考察漢初以來黃老無為思想弊端的基礎上,以“道”為最終依據,建立了以儒法并用為特征的政治哲學。其政治主張主要表現在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民本思想以及禮治思想三個方面。范仲淹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的改革思想完全繼承了儒法并用兼顧道家的思想,他高度預示了北宋初年的政治隱患,提出了改革的主張。
賈誼有《過秦論》和《治安策》,嚴正地提出秦朝統一中國后十五年內覆滅的教訓。他為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提出了名垂千古的警世名言,生前雖未被采用,但“其言驗于身后”。他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后來被漢武帝以“推恩令”的形式而實行,徹底解除了諸侯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極大地鞏固了中央集權統治,這種政治上的統一,為思想上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范仲淹早年就有《上執政書》,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改革主張,當時因為仁宗皇帝年幼,未被重視,晚年才被仁宗皇帝接受,開展了“慶歷新政”改革。但仁宗被保守勢力包圍,放棄了范仲淹,直到神宗才又啟用了他的學生王安石再次進行改革。王安石“熙寧變法”實行了十多年,由于政弊成癰、改革過激而失敗,直至北宋滅亡。
二人也有歷史巧合的地方:賈誼是在做西漢梁王太傅(在商丘歷時八年)時再次備受重用的,此時寫有《治安策》;范仲淹是在北宋應天府為母守喪時撰寫了《上執政書》的,他在商丘讀書五年,教書三年,任職譙郡亳州三年,任職宛丘淮陽三年,共歷時十六年。看樣子,兩個歷史偉人都在商丘居安思危,留下著名的政治高見,他們與商丘都有歷史淵源。西漢文景之治與西漢的政治發展有關;北宋的科舉盛世與慶歷新政、科舉制度的完善有關。其二者也正與賈誼、范仲淹有關。二人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作用之重大,也說明了商丘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對于賈誼、范仲淹思想形成的重要。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他曾跟著荀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酷愛文學,尤其喜愛詩人屈原的著作。公元前183年,賈誼18歲時,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寫文章而聞名于河南郡。文帝即位后,20多歲的賈誼就被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他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常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他被擢升為太中大夫,主持起草朝廷法令、規章的制訂。但是,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長沙做三年長沙王的太傅。
賈誼在長沙任職的三年中,心情一直抑郁不歡。文帝七年(公元前175),賈誼被召回長安,始任梁懷王(今商丘古梁國)的太傅,這一任就是八年。在做梁國太傅時,他又提出了《治安策》和諸多上疏,為西漢的文景之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賈誼在憂郁中死了,當年他才三十三歲。縱觀賈誼一生,雖受讒遭貶,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政論和建議,文帝和武帝還是比較重視。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說的:“一時謀議略實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范仲淹也有“賈誼書成動西漢,謝安人笑起東山”和“ 買臣起白社,賈誼付青春”之句。
范仲淹在23歲來商丘應天書院求學,27歲考上進士, 37歲就擔任了應天書院主持(山長)。在主持書院的工作中成績卓著,第二年他的學生王堯臣成為了狀元,趙槩榮獲探花,教學成績名揚四海。在此時,他寫的《上執政書》——史稱萬言書,博得宰相王曾等的青睞,被晏殊推薦到宮中任秘閣校理。在賈誼死后一千四百年,范仲淹看到北宋年代的太平盛世中,潛在的社會危機,提出了《上執政書》和后來的“慶歷新政”改革,為北宋改革開創警世先例,為北宋文化振興開創歷史功勛。
范仲淹的《上執政書》是寫在北宋建國70年左右的太平盛世,真宗皇帝死去,仁宗皇帝才剛剛十五歲,章憲太后垂簾聽政,佞臣、宦官攜政的年月,范仲淹以中華歷史發展的高度,論述北宋初期潛在的各種危機,高瞻遠矚地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十八字方針。《上執政書》與賈誼的《過秦論》一樣,站在朝代更替、歷史發展的高度,分析了北宋太平年間治國的必要性。也提到了“釋道之書,以真常為性,以清靜為宗,神而明之”,只能為治國的終極目標,而不能成為當今“理天下之道”,這與賈誼的《過秦論》有同源之見,所以范仲淹改革思想是有賈誼改革思想的繼承之處,也有弘揚之處。
范仲淹不怕奸邪、不畏迫害、不計個人生死,他一心為民為國,堅忍不拔地為民請命,為君分憂。王安石稱范仲淹“一世之師,名節無疵;名肅之盛身,危志殖瑤華;赫赫之家,萬首俯趨,獨繩其私;蹈禍不愫,駭正怡邪”。南宋朱熹頌范仲淹“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賈誼和范仲淹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言論和著作也影響了后世很多人。這兩位偉大的人物都曾經在商丘生活過,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孫綱【原標題:漢宋兩位文化大家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