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桃花怒放,粉紅花蕊、翠綠桃葉,嬌嫩可愛,即便在這初冬的季節,也頓時令人滿眼春意。
行走在歸德古城的一條小巷中,在一家小文物店的柜臺上,我們驀然看見一把折扇上盛開的桃花。周遭都是大青磚砌出的四合院和走馬門樓,方正靜穆,色調凝重,那樣的氛圍,更襯出這把桃花扇的鮮嫩媚艷。
“此扇乃友侯方域與李香君定情之物,香君不畏強暴,血濺情扇,血跡如朵朵桃花,余遂添枝葉以記之。貴州龍友楊文驄畫并題。”
扇面的題款表明,這就是那把著名的“桃花扇”。
當然,這扇子是仿制品,你想買幾把都中,旁邊好多呢。不過說起來,“桃花扇”放這里賣,也是“得其所哉”:那小店“傍”著的四合院,就是《桃花扇》主角之一侯方域的故居。
如今,侯方域的故居是歸德古城最重要的景觀之一,但來此游覽的人,很多不是沖著侯方域本人,而是沖著名列“秦淮八艷”的李香君,沖著躋身“中國十大悲劇”的《桃花扇》。李香君和《桃花扇》實在是太有名、太吸引眼球了,以至于侯方域乃至古城的光芒幾乎被遮掩。
近些年來,有學者考證,李香君與桃花扇的最終歸宿都在這座歸德古城。這種新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引發了諸多的爭論,比如李香君到底是終老南京棲霞山,還是來到歸德古城的四合院,成了侯家的小媳婦?那把桃花扇,到底是不是實有其物?它是隨香君入葬,還是由侯方域后人代代相傳,至今仍被秘密珍藏?謎樣的歷史,紛紜的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在古城轉悠了幾天,我們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思路卻逐漸超出了這些疑問,從明末那段絕世情緣向上追溯:侯方域如何贏得秦淮美女李香君的如海深情?這位商丘小伙兒為何會身處糾結復雜的明末政壇漩渦?孔尚任的《桃花扇》要“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如此重大的主題,為何偏偏選侯方域作為主角?
這些問題打開了一條“走廊”,讓我們的視線穿越時光幕墻,回到300多年前的歸德古城。我們發現,明末清初的那段往事,與歸德古城,與侯方域的家族,有著莫大的關系。那時,歸德城的人才燦若群星,名揚天下,而作為“明末四公子”的一員,作為“清初文章第一家”,侯方域是其中最閃亮耀眼的一顆。
重建煥發歸德光彩
放在全國范圍看,商丘的歸德古城大約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座古城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并且內城為方,城郭則呈圓形,外圓內方,寓天圓地方、陰陽相生之意。
古城的內城約千米見方,城內地勢略呈龜背形;內城墻外數米為護城河,寬窄不等,水深數米,繞城一周;護城河外五六百米,筑有夯土城郭,呈圓形,與內城形成“外圓內方”格局。
這道夯筑城郭,并不是有意與內城形成陰陽相生之狀,根據歷史情形判斷,很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這道城郭,與其說是城防系統,不如說是堤防系統。
“黃河為商丘大害,土弱地勢卑,民貧無恒產。百年之間,輕者三溢,重者兩溢,溢者房舍、雞犬淹沒一空,又無高阜、山陵暫救民命……雖神禹復生,莫能施其智于一邑。”清乾隆年間的《歸德府志》痛苦而無奈地寫有這么一段文字。
對于一平如鏡的豫東平原,黃河是最大的威脅。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黃河決口,將元代修筑的歸德府城沖毀淹沒,大水過后,僅北城墻尚存。這并不是老城的第一次毀滅,元代歸德城下,依次疊壓著宋朝南京城、漢唐睢陽古城以及周代宋國都城。兩千多年,城建了毀、毀了再建,卻基本上都在這塊地面上。弘治十六年,劫后余生的人們以殘存的元代北城墻為南城墻,再次動手修筑新城。如果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沒有城墻作為最后一道堤防,那是令人難以心安的。對于古城人來說,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歷時8年,內城城墻基本竣工,新城有四座城門,南為拱陽門,北為拱辰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垤澤門。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克,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城內布局也參照八卦設計,93條街道形如棋盤,有“八卦城”之稱;此后29年,圓形城郭完工;又過了18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內城墻包磚完工。歷時半個世紀,這座堅固獨特、擁有兩道防護體系的古城終于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