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這座城的修筑,似乎改變了歸德府的“地氣”。歷史上,商丘一帶人才輩出,但明朝建立后的近兩百年,此地并沒有出多少人才。而這座城的興建,似乎令歸德府再次煥發活力。此后數十年,此地人才輩出,逐漸出現沈、宋、侯、葉、余、劉、高、楊等八大名門望族,自嘉靖后至清初,這些家族出過兩位“閣老”(約相當于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撫、御史、總兵,當時“中央”曾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之說。一座小小的城池,人物如此眾多,放眼全國,也堪稱罕見。
說起歸德府城人才興旺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由于該城外圓內方,象天法地,陰陽相生,化育萬物。這種說法有點玄乎,我們覺得應該有更切實合理的解釋:在毀滅和重建的過程中,商丘人凝聚了十分的精氣神,煥發了蓬勃的生機,在向地域宿命挑戰的過程中,他們收獲了自信。而古城的建成,令他們足以安居,因此更注重長久發展之計。總之,那時的歸德城,有著一種強勁的上升勢頭,應該是這種人文氛圍造就了眾多的人才。即便有運氣的成分,那也是歸德人的努力感動了上蒼,“人自助而后天助之”。
有明一代,歸德第一位杰出人才是沈鯉,在古城人才史上,此人可謂開風氣之先。
沈鯉,字仲化,號龍江,生于1531年,成長于古城建設期,他10歲的時候,古城的護城大堤(城郭)建成,28歲時內城墻包磚完工,歸德城全部建成。七年后,沈鯉考中進士踏入仕途,累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為人峻潔峭直,不懼權貴,敢于直言進諫,一生經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有“三代帝師”之譽。沈鯉于1615年去世,萬歷皇帝給了他極高的評價,贊他為“乾坤正氣,伊洛真儒”。
沈鯉成功的仕途和正直的性格,在朝中樹立了歸德人的形象,也引領了歸德城的風尚,為同鄉后學樹立了榜樣。
歸德城內,繼沈鯉而起的,是侯氏家族。這個家族本為“戍籍”,卻在古城建成后轉型為書香世家,接連出了四個進士,并且他們的仕途都很成功,一時成為天下皆知的名門。
侯執蒲“樹東林之幟”
“侯家有兩個特點,第一進士多,第二人丁興旺。”商丘文史研究者郭平女士說話很幽默,“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好考,三十歲考中那是大笨蛋;進士難考,五十歲考中,還被看成‘少年才子’。不過對于侯家不算難事,他家一不小心就來倆進士。”
隔著數百年時光,商丘人對曾經的“侯家現象”仍如此贊嘆,可以想見當初侯家的光彩與榮耀。侯方域的爺爺侯執蒲、伯祖父侯執躬于1588年同時考中舉人,隨后先后考取進士;他的父親侯恂和叔父侯恪更是于1616年同時考中進士。兄弟同榜高中的事情,在上千年科舉史上也不多見,可以想見此事在商丘乃至全國引起的轟動。
在此之前,侯家卻是世代“戍籍”。所謂“戍籍”,是指戶籍為戍守的士卒,一般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記的戶籍,被視為賤民之一類。按照家譜記載,明代初年,一個叫侯成的開封人被調往歸德成為“戍籍”,后來他成為商丘侯氏始祖。“成生英,英生滑,滑生顯,顯生和,和生進”,在商丘地面上傳承了六代,侯家人以“戍籍”身份務農,沒有多少事跡可稱。而從侯進和他的兒子侯 開始,侯家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沒有資料記載促成變化的緣由,但從年代推算,這大約與歸德府城興建后出現的文化氛圍有關。
侯進有兩個兒子,侯 、侯璣。這位侯 應該是位了不起的人,他的弟弟侯璣英年早逝,他收養了侄子侯執蒲,令其與自己的兒子侯執躬一起讀書上學。在他的引領下,侯執躬、侯執蒲都大有成就,不但學識淵博,而且頗具才干,萬歷十六年(1588年),這兄弟倆同時中舉,第二年侯執躬考中進士,十年后侯執蒲也進士及第,先后進入仕途。
因出身貧寒,侯執躬兄弟勤奮謹慎,力圖進取,逐步升遷,后來都位列九卿。侯執躬曾任湖廣參政、四川布政使,后為光祿寺卿;侯執蒲曾任山西御史、監察御史,后任太常寺卿。
《桃花扇》第一出,侯方域上臺自報家門:“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樹東林之幟。”顯然以父祖的政治選擇為榮。明代晚期的政壇糾結復雜,東林黨、閹黨之爭波及朝野,剛正不阿的侯執蒲堅定地與東林黨站在一起,這個政治選擇,對侯氏家族影響深遠,侯方域與李香君后來卷入南明政治漩渦,即由此始。
在魏忠賢權勢炙手可熱的時候,侯執蒲曾當頭澆他一瓢涼水。天啟年間,閹黨氣焰囂張,魏忠賢竟想代天啟帝行祭天大典。那時祭天是“天大的事”,侯執蒲時任太常寺卿,掌管國家祭典之事,他事先得知魏忠賢的意圖,覺得在自己任上絕對不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于是趁魏忠賢還沒有矯詔宣布,他上了一道奏折,說天壇常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游嬉戲”,認為“刑余(指太監)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饗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這一招指著和尚罵賊禿,把魏忠賢氣得跳腳大怒。侯執蒲見機辭官回到歸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