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領導成員: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省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部隊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戰爭雙方投入兵力140余萬,用時66天,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
負責前線指揮的是1948年11月16日建立的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人為委員,鄧小平任書記的總前委。實際上,總前委建立前,鄧小平、陳毅即已率部進入商丘,并奉命指揮整個戰役。1948年12月31日,鄧小平又率總前委和中原野戰軍司令部進駐商丘,直至1949年3月24日遷往安徽,指揮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商丘83天之久。
1948年11月5日,國民黨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第八兵團)由西向東,往徐州收縮。11月6日凌晨,盤踞在商丘城、商丘火車站的該部第五十五軍一八一師在對城、站進行大肆搶劫后,由商丘向東逃竄至虞城縣張公店地區。當日13時和23時,鄧小平接連兩次向中央軍委電告敵情變化情況及對劉汝明部作戰的計劃。7日3時,中央軍委復電同意陳、鄧的計劃。
陳、鄧向中野六縱發出命令:“割殲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于碭山以西,以調動邱清泉第二兵團西援。”同時命令已東進至夏邑縣會亭集地區的中野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率部由東進而轉攻西北,由華野
三縱、中野三縱七旅和九旅炮兵連配合,殲滅敵五十五軍一八一師。中野一縱掉頭急行軍45里,趕至虞城張公店地區,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將一八一師包圍,采用突然襲擊、各個擊破、政治攻心等戰術發動進攻,打響淮海戰役西線戰場的第一槍,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一八一師被殲滅,劉汝明失去后衛,膽戰心驚、顧慮重重、遲疑不前。此戰干擾了敵軍的作戰計劃,減輕了解放軍其他戰場的壓力。
11月9日,中央軍委根據敵情的變化,電示陳、鄧和中原局、華北局:“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
1948年11月11日,華野將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的4個軍圍困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在窯灣殲其六十三軍。16日凌晨,中野攻占了宿縣,切斷了徐蚌線,造成了敵軍徐州集團陷于孤立的局面。
戰局的發展,推動了戰役規模的擴大,戰役目標由原來殲滅徐州集團右翼一部,即黃百韜兵團,發展為殲滅劉峙集團主力,形成了“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這一淮海戰役的總方針。我軍也由原來以華野主力作戰,中野配合的協同方式,發展為華野、中野并肩作戰的南線決戰的態勢。中央軍委稱“此戰役為我南線空前大戰役”。
“這樣一來,淮海前線迫切需要一個機構來統籌解決戰役指揮和后勤保障等問題。”張守四說,“11月16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在淮海戰役初期指揮系統的基礎上,成立黨的領導機構—中共中央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由劉伯承(中野司令員)、陳毅
(華野司令員、中野第一副司令員、中原局副書記)、鄧小平(中野政治委員、中原局書記)、粟裕(華野代司令、代政委)、譚震林(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5人組成。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并規定,可能時,開5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3位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其任務就是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會同華東局、中原局、豫皖蘇分局、蘇北工委、冀魯豫區黨委等機構統籌淮海戰役前線作戰、戰區支前及后勤保障工作。總前委的成立形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對奪取淮海戰役的全勝,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有關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后期和第二階段殲敵的目標和方案都是由劉、陳、鄧3位常委醞釀,然后電報、電話通知粟、譚協商決定、執行的。11月23日,為便于指揮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總前委移駐臨渙集以東15華里的小李家。
12月15日,人民解放軍全殲黃維兵團,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16日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驅車前往華野指揮部駐地—江蘇蕭縣蔡洼村。17日,總前委5位成員召開全體委員會議。
會議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為配合平津戰役的全勝,決定華野暫緩對已被包圍在永城陳官莊地區的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實施攻擊,轉入戰場休整和政治攻勢,中野主力集結在宿縣、蒙城、渦陽地區,為戰役總預備隊,隨時準備協同華野作戰。鑒于杜聿明集團已成甕中之鱉,殲滅在即,總前委按中央軍委部署,特別研究了淮海戰役結束后,主力南下渡江作戰的計劃。
“1948年12月30日,鄧小平率總前委和中野指揮機關離開小李家,經宿縣、徐州西進,于31日18時抵達商丘。鄧小平當晚宿人民解放軍朱集營房,總前委和中野司令部進駐張菜園。”張守四說,“政治部駐附近之洪莊、周樓。不久,鄧小平也移住周樓。”
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和總前委的部署,向杜聿明集團發動總攻,這就是著名的淮海戰役陳官莊殲滅戰。10日,陳官莊被攻克,杜聿明集團軍26.2萬余人被全殲,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此后,部隊進行戰后總結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