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穿越古典與現代的文化記憶 之七十四 歌舞類“非遺”:用肢體傳承的歷史

2013/9/30 17:35:10 點擊數: 【字體:

 

 

 

穿越古典與現代的文化記憶 之七十四 歌舞類“非遺”:用肢體傳承的歷史

柘城縣大仵民間舞蹈

穿越古典與現代的文化記憶 之七十四 歌舞類“非遺”:用肢體傳承的歷史


寧陵肘歌

穿越古典與現代的文化記憶 之七十四 歌舞類“非遺”:用肢體傳承的歷史

梁園區慶豐花鼓舞

【閱讀提示】

歷史,可以用文字記錄,也可以用肢體傳承。民間舞蹈便是用肢體的姿態傳承下來的歷史。

民間舞蹈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民俗性。因此,一個地方的民間舞蹈,一定是這一個地方精神成長的“活化石”。

商丘是一個有精神的地方。葛天氏是中國音樂、舞蹈、劇目、建筑、紡織和養生的人文始祖,商丘因是葛天氏故里,而成為中國樂舞之鄉。《史記》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呂氏春秋·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千人唱,萬人和”“操牛尾,歌八闋”,這是怎樣的場面?怎樣的盛大?自然,唯有民間,可以這樣場面壯觀;唯有民俗,可以這樣演出盛大。

或許正因為基因純正,商丘戲曲與舞蹈等藝術文化形式才得以堅韌傳承,長足發展。

戲曲是有聲語言的藝術,舞蹈則是無聲“語言”的藝術。這種無聲的“語言”,就是肢體的語言,肢體的姿態。借此“無聲”足以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自然的四季輪轉,乃至歷史的興亡更替等。所以民間舞蹈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自誕生傳承至今,歷久不泯。它們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為大眾喜聞樂見,有著廣泛的人文基礎,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舉措。它們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積淀和文明的凝結。

近年,商丘入選省級民間舞蹈類“非遺”名錄的有三項:寧陵肘歌、柘城縣大仵民間舞蹈、梁園區慶豐花鼓舞。在當前,深入挖掘、保護、繁榮這些民間舞蹈藝術,意義深遠。因為僅僅是民間舞蹈,可它們身上同樣延續著地域鮮明的文化血脈,傳承著優秀的歷史文明,弘揚著先進的民族精神。

柘城縣大仵民間舞蹈——存異就要敢為人先

舞蹈有別,國界之別、民族之別、地域之別、形式之別、內容之別等,但在表達祈愿或歡慶的情懷上無別。任何一種舞蹈,高雅的人沉得進去,通俗的人也看得歡實。因為肢體的語言遠比晦澀的文字更淺顯易懂。

異中存同,讓舞蹈相當有人緣、有市場。而同中存異,方能讓舞蹈歷久不泯。存同容易,存異難。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近400年歷久不泯,而且2007年首批入選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在于它同中存異的原創力量——“鬼會”。“鬼會”又稱“拉秦檜”,是大仵民間舞蹈藝人于明末清初時的獨創。因反映陰間的故事,所以叫“鬼會”。

清朝初年,吳三桂引清入關,國人紛紛唾罵或討伐。當時的大仵人就借他們的舞蹈,表達了民間藝人對奸賊的憎惡,對國賊的討伐。因形勢所迫,他們不能直白地反對,只好含沙射影、借古諷今,表面上痛斥南宋害死民族英雄岳飛的奸臣秦檜,實質上是諷刺、羞辱奸賊吳三桂。

“鬼會”主要內容是奸臣秦檜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飛,天怒人怨,玉帝動怒,令閻王到人間查訪。閻王派三曹判官帶領小鬼小判、牛頭馬面來到人間,細察秦檜殘害忠良、賣國求榮的惡行后,用鎖鏈鎖了他們夫妻二人的惡魂歸案去了。此舞陣容強大,表演者需要24人以上。此舞蹈經大仵人多次加工、創編,大快人心,深得百姓擁戴。當初的大仵集一度因演出“鬼會”,成了客商云集的豫東名鎮。解放初期,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將“鬼會”帶到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參加匯演,獲了大獎。

同中存異,這是一種原創力量,也是一種敢為人先的開創精神。近年來,柘城大仵民間舞蹈雖然也遭遇了發展瓶頸,然而,正是憑借這種力量和精神,他們仍在一路舞蹈、一路高歌前行。

1995年,“大仵鄉北街村民間舞蹈藝術團”成立。該團多次在當地慶祝建國50周年、群眾文化匯演、縣三級干部大會、慶“雙節”等重大活動中演出,屢獲大獎。為傳承和保護,柘城人對大仵民間舞蹈進行考察、走訪,留下了珍貴的口頭資料。他們還組織人員進行研究性演出,收集并整理有關資料、服裝、道具,以文字和畫面的形式,保存了大量寶貴資料。

與此同時,柘城縣還制訂了“十年保護計劃”,建立“大仵鄉民間舞蹈文化生態保護村”,對7種民間舞蹈180多名民舞表演者中的60名主要表演骨干實行重點保護。在大仵鄉實驗中學和北街村小學體育課中,增加民間舞蹈這一教學內容,不斷培養新的民間舞蹈藝術人才,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傳承難這一實際問題。

敢于存異,敢為人先,即便身在逆境,也能唱出強者的歌。

寧陵肘歌——借鑒就在眼前

肘歌源于馱歌。地面舞受限制,遠處的人不易看到。相傳明代臨泉縣的藝人們發揮才智,就創造出了馱著演出的舞蹈——馱歌。馱歌類似高蹺,演出方式以“增高”見長,這種藝術化了的“招搖過市”,深受百姓歡迎。

馱歌是小演員站在執撐者肩上表演,長時間的負重很難吃得消,便衍生了一種新的民間舞蹈形式——肘歌。肘歌、馱歌,另有抬歌,類似的民間舞蹈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隨著近年文化復興,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力度加大,它們多半被從歷史中發掘出來,枯木逢春,重放異彩。寧陵肘歌就是這樣。

寧陵肘歌于清乾隆年間從山西晉城傳入,當時寧陵縣縣令王發源很喜歡民間藝術,就讓人帶了一支肘歌隊到寧陵演出。并在其倡導下,由寧陵縣南關人郭玉書的曾祖父組織當地人研究肘歌,成立肘歌會。

寧陵肘歌的演出形式與別處肘歌沒有太大差別,都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為表演者,俗稱“上枝”,多為4歲到6歲的孩童,下為執撐者,俗稱“下枝”,多是有民舞技藝的青壯男子。表演時,執撐者“下枝”演員腰間綁負一鐵架,俗稱鐵坎肩,固定于雙肩與前胸,鐵架在手臂一側向上延伸,高出頭項,用作支撐表演者“上枝”小演員站立。這副鐵架制作巧妙、隱蔽,根據節目內容,被彩繪成花木、禽、魚、古代兵器或生活器皿等,以假亂真,給人錯覺。

根據曲目,執撐者“下枝”身著戲服,一手握扶鐵架,一手舞動刀戟勾叉等。“上枝”小演員一只腳和小腿固定在鐵架上,另一只腳、小腿和雙臂舞動扇子或手絹。在打擊樂和八音班的伴奏下,“上枝”、“下枝”隨著同一個鼓點節拍,且行且舞,走“烏龍擺尾”、“龍親嘴”、“秧歌”、“剪子股”等民間舞步,并可前后隨意穿插變換隊形。此種舞蹈形式,上下配合,靈活方便,邊走邊舞,可行可停。

寧陵肘歌作為優秀的舞蹈類省級“非遺”,其獨特的藝術創造,在于增加了“雙枝”表演。有些身強力壯、技術高超的“下枝”演員,一人上面可以支撐起兩個“上枝”小演員表演,讓人稱奇。

寧陵是中國樂舞之鄉,有著發展中國樂舞責無旁貸的擔當。葛天樂舞以“樂以象德”的理想目標,表達出遠古時代國家管理者在天地人鬼、上下尊卑、邦國萬民、賓客遠人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的美好愿望。要建立起和諧關系的關鍵,是教化官吏和人民都成為有良好道德的人。

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由其積淀下來的文化文明,能亙古“活”下來的,絕非單純地僅僅于形式和內容,一定源自一種鮮見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其內在的思想之美和情感認同。葛天樂舞是一項兼備思想之美和情感認同的優秀資源。

寧陵肘歌作為中國樂舞之鄉的一脈民間舞蹈藝術,在編排新劇目、添置新戲裝、壯大表演隊伍,以期申報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最富啟迪的借鑒吧。

梁園區慶豐花鼓舞——可以僅僅因為歡慶

花鼓是我國各民族共有的一種傳統樂器,利用它來作為舞蹈的道具是許多民族的習俗。以花鼓為主角形成的花鼓舞在許多地方盛行。

梁園區慶豐花鼓舞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當時梁園區李莊鄉侯莊村人周鳳潛,幼年家境貧寒,為謀生計,投靠到山東曹縣楊雙廟村楊氏花鼓團學習花鼓舞,回鄉后自立門戶,成立花鼓舞團,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演出時一般由兩名演員翻著跟頭開場,在兩名翎子手的指揮串演下,他們或沿街或圍場,在大鼓、篩鑼、大鑼、小鑼、大镲等鑼鼓樂的伴奏下,翎子手通過轉、甩、送、引等舞蹈動作,指揮彩娃進行縱橫交錯的隊形變換和圓場、小跳、劈叉、倒立行走、翻、滾、撲、跌等技巧動作,相繼指揮完成《娃娃山》《頂花》《蝎子爬墻》《彩婆挖笊籬》《打花鼓》《蓮花盛開》《獅子滾繡球》《仙女過橋》《老漢送女》《麒麟送子》《老漢推車》等20多個舞蹈節目。

梁園區慶豐花鼓舞節目形式群眾喜聞樂見,演員扮相滑稽、動作夸張、表演時臉部表情豐富多樣,頗具觀賞性。上世紀80年代后,這支花鼓舞團在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再度興起,并進行了繼承和創新。1999年,商丘市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梁園區慶豐花鼓舞榮獲金獎。2009年,梁園區慶豐花鼓舞入選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或許可以僅僅因為歡慶,就能讓一種舞蹈藝術流傳下來。然而之于梁園,這樣的期許多少就顯得狹隘些了。

曾經想過,漢梁文化如同一處文化桃源,芒碭山漢墓群正是一個“才通人”的入口,“豁然開朗”處,是古梁園、古睢陽,或者說是今天的商丘。以民間舞蹈藝術,演繹博大精深的漢梁文化,自然難度不小。一種文化血脈、文化精氣的融入呢?

自此,想起看舞蹈詩劇《蘇武牧羊》的切身感受了。第三幕《牧羊》,舞臺上千姿百態的“羊”群,一會兒簇擁依偎蘇武,一會兒自行嬉戲玩耍,人性的溫暖,使荒無人煙的貝加爾湖畔充滿了人情的意味。十九年留胡節不辱,純粹的舞蹈藝術,同樣可以呈現傳遞抽象的民族氣節和情操。

彰顯文化精髓的東西,才可以流芳千古。民間舞蹈也可以很文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京九晚報(2013-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